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商(大清药丸)_南方赤火【完结+番外】(728)

  “此单净赚四万两。”

  苏敏官算得云淡风轻,然而记账的笔尖落在纸上,止不住的微微颤抖。

  “等等。”

  林玉婵想起当初两大买办在自己洋楼里唱双簧的模样,留个心眼,先不让他记。

  “以利洋行、布伦瑞克洋行——当初跟你签订小额远期合约的小型洋行,最近怎么不见它们消息?”

  苏敏官不假思索地笑道:“早就倒闭了。人都跑回欧洲去了。尾款收不到,气死个人。”

  林玉婵心中一动,道:“去宝顺先看一眼。”

  -----------------------------------

  宝顺洋行大楼外面乱成一团。有人排队登记着什么,更多人在围观看热闹。

  林玉婵惊讶地发现,无数力夫正在从里面搬东西——西洋家具、地毯、油画、自行车、小提琴……

  “宝顺洋行”(Dent & Co.)的金字招牌被人摘了下来,随意丢进一辆板车,和一堆破铜烂铁混在一起。

  “这一车,十两银子一口价,谁要谁拿走!”

  一个小厮声嘶力竭地喊道。

  苏敏官突然拉着林玉婵的胳膊,转身就跑。

  “哎……”

  他不计形象地狂奔,后头两个巡捕喘气追不上。

  “喂,住脚!还有没有廉耻了?男女当街……呼呼……”

  一直跑到宝顺洋行位于虹口的商业码头。码头入口拴着铁链,旁边挂个牌子,写着“结业清算”。

  这个以走私发家,靠鸦片贸易掘到第一桶金,曾是远东首屈一指的英资洋行,拥有全亚细亚最大快艇的老牌资本主义先锋,因“生意极清”而被迫停业。

  码头里人不少,大多是穿西装的洋人。他们带着看热闹的神气窃窃私语。

  “这年景,谁还有钱买船……估计多数要流拍……”

  “香港分行也停业了?啧,那栋大楼真是不错,可惜现在没钱……”

  “没有法律纠纷?那就好……”

  空地上堆着成箱的劣质鸦片、茶叶和棉花,编着号。大部分是棉花,一捆捆巨包被人挤得滚来滚去。

  另有十几艘大小不一的轮船、趸船、驳船,静静地泊在编了号的泊位里,那些曾在中国的水面上叱咤风云的海兽,此时低眉顺眼,被团团缆绳缚住,随浪摆动,好像沉睡的美人。

  木牌上写着每艘船的参数和起拍价格。

  水妖号、皇后号、女武神号……

  主持破产拍卖的洋人大声宣布,宝顺洋行的债权人——买过公司债券的、被拖欠货款的、以及被拖欠薪金的职工——享有优先优惠竞拍权。

  博雅公司手握宝顺一万一千两白银的欠条,一跃成为最大债权人之一。

  苏敏官蓦地转头,目光炯炯。

  “林姑娘——退股。离职。结算。”

  林玉婵措手不及,身上没账目,只能用脑子强行回忆,闭目数秒,怀里摸出汇丰银行支票簿,又环视四周,在一块纸板上找到当日汇率表。

  苏敏官轻声提醒:“别忘了一九分成。”

  她点点头。其实这些钱,她早就打定主意,都是苏敏官的。她一文钱不会眼红。

  但平心而论,她也确实该挣点“辛苦费”。平白受人恩惠,也不是他的风格。

  她找块石墩子当桌,捡石块手算,然后拔出钢笔,一笔一划,在支票簿上写下一串数字。

  39500英镑。

  按照今日汇率,相当于白银十一万六千九百两。全凭记忆和手算,只多不少。

  她笑着递出支票。

  “利息有点寒酸,见谅。”

  --------------------

  第252章

  同治五年八月, 义兴船行高调重开,贺喜的人堵了几条街。水果花篮堆满门廊,有友商的, 有地方官的, 还有几家洋行的……

  两元一席的知宾酒席, 每桌四大盘六大碗,一大片摆在门外。佛山醒狮队卖力表演, 锣鼓声和笑声传出三条街。

  几艘锃亮的蒸汽轮船, 昂首挺胸地排列在平整的码头上。有全亚洲最快的“水妖号”,有南中国吨位最大的货轮“皇后号”, 都沿用了洋人起的名字, 没改。

  它们昔日的主人已经破产清算,这些轮船继续服务于中国人。也算是个无声的耀武扬威。

  只有那艘“女武神号”, 在义兴老板的坚持下, 填了一堆单子, 重新改名换姓,回复了Luna-婵娟号。轮船技术日新月异。相比之下, “婵娟号”的配置已经显得有些老旧过时, 不似它的同伴那样时髦先进。

  但苏敏官还是坚持让它做了旗舰。仔细改造保养一番, 挂上了铜钱旗。

  苏敏官送走一波波客人, 满意地数着花篮。

  其中一花篮上书“雄心创大业,壮志写春秋”, 落款小小几个字, 写着“江南李叟敬贺”。底下似乎是掉了墨水,毛笔划出三长一短, 留下很不显眼的一行小瑕疵。

  他不动声色,将那一行“瑕疵”轻轻撕掉, 然后吩咐石鹏:“回礼。”

  原义兴的老员工回来一半。剩下的,在新东家那里做得舒服,苏敏官也就不强求他们回归。所谓四海皆兄弟,能在同一片水域上驰骋,就算同袍。

  其中三个光鲜亮丽大花篮,分别来自博雅商贸有限公司,还有它的两个子公司——兴瑞茶行、还有孟记米行。常保罗那家里有地的亲家,听从林玉婵的劝说,及时把棉田换成了稻种,去年已经获得了第一波丰收。如今经济作物低迷,米价攀升,昔日被广大乡农不屑一顾的稻米,反倒比棉桑之类更加有利可图。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