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娘子且留步_姚颖怡【完结】(421)

  无论婵娟是不是颜雪娇,这具女尸肯定不是婵娟。

  但是另一具女尸应该就是林妈妈。

  黄雀是来救人的,同时也是来灭口的。

  被救走的是婵娟,被灭口的是林妈妈。

  林妈妈可能到死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是这样的死法。

  这个细作非常狡猾,为了隐藏身份,她把婵娟送到花船上,自己却易容改扮,带着买来的女儿,去乡绅家里做了老妈子。

  机警如琉璃,也她面对面,也没能识破她的身份,反而打草惊蛇,让她逃脱。

  这样的一个人,却稀里糊涂被人杀死了。

  柴晏进宫,向太子禀报了这件事。

  颜雪怀再三叮嘱过他,但凡是与公事有关的,一定不能越过太子直接禀告皇帝,以前他爹不是皇帝,他哥也不是太子,他闯祸自有他爹和他哥为他善后。

  可是颜雪怀告诉他,现在不一样了,他爹是君,他哥是储君,而他是臣。

  你见过哪个大臣一直让皇帝为他善后的吗?

  柴晏不傻,他只是任性而已。

  太子听完,眉头便拧了起来,他在屋里踱了两圈,问道:“你查过其他细作的案宗吗?除了平城的那桩案子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细作身上出现过梅花刺青?”

  柴晏摇头:“其他的细作案子里,皆没有关于梅花刺青的记载,不知道确实没有,还是当年疏忽了。”

  太子沉吟良久,道:“那名叫做婵娟的女伎,这一次被人救走,恐怕就如石沉大海,再难查到踪迹了,你不如先放一放,全力去查梅花刺青一事。我怀疑这是一个组织,以梅花为记,但是无论是平城花五娘案,还是眼下这个案子,人都死了,我们却至今无法确定,这些细作隶属于哪一方,你现在要查的便是这件事,至少我们要知道,她们是在为谁效力,是北方的鞑剌,还是西北的安夏,或者是高丽,交趾,更或者是我们不知道的某一方势力。”

  柴晏其实还想继续追查婵娟的,婵娟很可能就是颜雪娇,所以他必须要让这个人死得干干净净。

  但是太子让他把追查婵娟的事先放一放,柴晏便随口答应,他可以悄悄去查,这也不会耽误他查梅花刺青的事。

  柴晏还没走出东宫,便看到迎面跑过来的柴浩。

  “小叔,小叔,听说你要查案子了,带上我吧,好不好?”

  柴晏笑道:“开春你就要去书院了,哪有时间跟我查案?”

  “你也说了那是开春以后的事,又不是现在,现在我有时间,大白和馒头也放假了,我们三个人全都有时间。”

  见柴晏还是没松口,柴浩索性拽着柴晏的胳膊不松手:“小叔,你变了,以前的你不是这样的,小叔,莫非你已经忘记还有我这个可怜的侄儿了吗?”

  柴浩已经不是以前的柴浩了,他现在有皇命在身,他能自由出宫。

  第三四四章 石亭(两章合一)

  柴晏也听说这件事了,他想不听到也难,柴浩恨不能敲锣打鼓,让全大魏的人都知道。

  现在柴浩要和他一起去查案,柴晏略一思忖便答应了。

  “但是有一点,你不能跟着我去刑部,否则我就不带你了。”

  “为什么?”柴浩很想去刑部看看,他是要写奏折的人,怎能不去刑部呢。

  柴晏板起脸来,一脸严肃:“你祖父给你的口谕里,可有说你能出入衙门?”

  柴浩想了想,这还真没有:“没说就不能去吗?京城这么大,皇祖父也不能哪里都说出来吧。”

  “衙门与其他地方不同,既然没说,那你就不能去,我若是带你去了,你爹一准儿会找我麻烦。”

  柴晏说完便要走,一副你不听话我就和你一刀两断的架式,柴浩一看就急了,紧追几步,扯着他的袖子哀求:“小叔,好小叔,你就带上我吧,不去刑部就不去吧,顶多就是你进去时我在外面等着,这还不行吗?小叔啊,求求你了。”

  柴晏冷哼:“别磨蹭,走吧。”

  柴浩大喜,对跟在身后的内侍说道:“去告诉太子妃,就说我跟着小叔出宫了,让她不要担心。”

  柴晏去刑部时,柴浩便乖乖地在外面等着。皇城不大,各个衙门距离都不算太远。六部之中,吏部、户部和礼部在门挨门的,刑部和兵部没和这三个衙门在一起,隔着一个十字路口,与五军都督府是邻居。

  前朝末年,五军都督府有职无权,成了勋贵们养老的地方,可是大魏不一样,五军都督府掌天下兵马大权,因此,这里也是柴浩向往的地方。

  可是柴晏说过,他不能进衙门,刑部不能去,其他衙门也不能。

  柴浩的眼珠子一刻不停,看着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出出进进的人。

  忽然,他看到了一个人,福生!

  有一次,柴浩和小满、董小白一起逛街,不对,体察民情,恰好遇到福生,福生还给他们三个每人买了一串炸鹌鹑。

  担心福生看不到他,柴浩索性站在脚凳上,冲着福生用力挥手。

  福生远远就看到一个小孩冲他挥手,他觉得这小孩有点眼熟,再看小孩身后的马车,这马车的规格挺高,这小孩......他想起来了,他见过这个小孩,这是小满的小伙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爽文 姚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