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娘子且留步_姚颖怡【完结】(685)

  半日之后,柴晏三人,便被边军抓住,接着便非常顺利地被送到了端王面前。

  端王看到柴晏,居然哭了出来,就连闻讯赶过来的二王子,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小七离开的日子,他们害怕极了。

  现在看到活蹦乱跳的小七,他们总算放下心来。

  “小七,你还活着,真好,三哥做了一个梦,梦到你被鞑剌人点了天灯。”

  也直到这个时候,柴晏才打开了那封信。

  第五一三章 大捷(两章合一)

  柴晏原本以为这封千辛万苦带回来的信上,会有重要内容,可却没有想到,信里只是平平淡淡的几句问候,让福王保重身体云云。

  柴晏咬着嘴唇,沉默片刻,对端王说道:“三哥,我觉得我只是他们用来掩人耳目的,他们一定另外派人专程送信过来。”

  “你为何会这样认为?”端王不解。

  “因为在路上,送我们回来的老迟曾经趁我睡觉,查看过这封信,看到信上的火漆未曾动过,便又给我装回怀中。”

  一旁的魏明政忽然问道:“七殿下,听闻你们回来时,并非是从瓦台入境?”

  做为边关守将,魏明政自是知晓瓦台的。

  “嗯,是另一条路,之前飞鱼卫给我的消息里,也未曾提及,我已经让琉璃去画图了,到时给你一份。”柴晏说道。

  魏明政略一思忖,道:“其实我可能知道那条路,你们没来之前,我们曾经抓到过一名鞑剌细作,之所以知道他是细作,是因为他被抓住之后,便自尽了,且他入境的途径并未隐瞒,就像是故意泄露给我们的一样。因此,我一直让人暗中监视,却没有增设哨卡,便是想看看鞑剌人主动让我们抓住细作,究竟是何居心。”

  边境线那么长,想要全线设防根本不可能,总会有个别只有少数人知晓的路径可以越境,这是无论是哪个朝代,也无法完全杜绝的情况。

  柴晏心中升起一个大胆的念头,可又觉得不可思议。

  “那个老迟带我们三人也是从那条路入境,该不会是......”柴晏摇摇头,“老迟应是在大魏军营里待过的老兵,且,很可能还是斥侯。还有那位楚怀楚大将军,据我们打听到的消息,他在朝堂之上,是不戴面具的,可那日他召见我们时,却戴着青铜面具,无论是他,还是他手下的老王和老迟,都讲得一口流利的官话,不过,楚怀的官话更好一些,我也曾经怀疑,他是我认识的人,可是他的声音沙哑低沉,却并非是熟悉的声音。”

  柴晏又把那场不可思议的宫变也讲了一遍,不仅端王和二皇子,就连魏明政这位有一半皇室血脉的人,也听得瞠目结舌。

  “也就是说,你去了鞑剌几日,鞑剌便死了三位王子?”端王看柴晏的眼神都变了,这是他家小七弟吗,该不会是那阎罗王手下专司勾魂的小煞星。

  “不是三位,应是四位,六王子虽然还活着,可是四肢尽毁,已是废人”,柴晏咧嘴笑了,“还有巴布部落叛落,鞑剌王调动黑松部落驰援。这也算是大事了,不过这些事和我没有关系,王子们不是我杀的,他们是自相残杀。”

  端王想说,那些王子们自相残杀,为何早不杀晚不杀,偏偏你去了以后才杀起来?

  柴晏觉得自己很无辜,他们被刺杀过三次,后来又险些成了宫变的牺牲品,他很委屈。

  “还有,我总觉得楚怀与大妃、五王子的关系非常微妙,我们带去的那封信,的确是由楚怀交给鞑剌王的,可楚怀却并非是在私底下进行,而是当着文武百官,对鞑剌王说起这封信的,并迫使五王子当众脱下外衣,拿出那封信来。依我看,这是换了一种方式,将五王子架到了火上。

  果不其然,不到半日,六王子便亲自动手,行刺了五王子。

  没过两日,大王子和三王子联手发动宫变,杀死二王子,又把矛头指向大妃。”

  柴晏说到这里,看向魏明政:“魏将军,请派遣兵马,暗中埋伏在我们入境的那处地方吧。”

  端王凝眉:“小七,你怀疑鞑剌人会从那里犯境,你走过那条路,路况如何,可适合行兵?”

  “虽是山路,但是对于骑兵是没有问题的。”柴晏肯定地回答。

  他们兄弟自幼学习兵书,稍大时又在军营里历练,对于行兵打仗并不陌生,且,端王本就是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

  端王大手一挥,对魏明政说道:“我七弟说得很有道理,老魏,辛苦你了,这边的地型你比我更了解。”

  入夜,斥候回来禀报,发现了鞑剌骑马的踪迹,约有五千余骑,为首的将官竟然是鞑剌五王子!

  听说敌方主将居然是年仅十四岁的五王子,端王和二皇子俱是一惊。

  不是说鞑剌王最宠爱的就是五王子吗?

  莫非鞑剌王接连死了几个儿子,受了打击,魔怔了?

  将心比心,自家父皇可做不出这样的事,他们十四岁时,也顶多是送到军营里吃了点苦而已。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自家父皇之所以不让他们在十四岁时领兵,是因为信不过他们的能力。

  好吧,第二种可能自动忽略,今天是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一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爽文 姚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