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_MM豆【完结】(153)

  正如裴少津所料,王府有意示好,缓和两府关系。

  至于为何要在孙子的百日宴上,大抵是觉得当年是因此事而起,如今希望再借此事表态罢。

  贺宴之后,安平王爷派人特地将裴少津留了下来,请他到会客堂里稍候。

  兴许是老王爷有意安排,他听见了老王爷和小厮在门外对话——

  “二少爷呢?”

  “回王爷,将军他从南镇抚司回来后,转身就出了门。”

  郡王次子,封镇国将军爵位,从一品。下人或称其二少爷,或简称其将军。

  “去哪了?”

  “好似还是去了戏楼。”

  “亲侄子百日宴,他不声不响出去,听个劳什子的戏?”老王爷强调这句话,却没有怒气,便说明是专门讲给裴少津听的。

  又道:“光天白日,戏楼里就开戏了?”

  小厮应道:“将军自己雇了戏班子。”

  “快马叫他回来,就说伯爵府来人了。”

  “是。”

  前后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子快步走进来,没有与裴少津做文人的那一套礼节,而是径直坐下,“啪”一声将绣春刀置于茶案上。

  叫人给裴少津续茶。

  裴少津不动声色打量眼前的镇国将军、郡王府二公子——燕承诏。

  只见他身着大红缎绣过肩麒麟纹麒麟服,黑色质地,衣摆上织有祥云、海水江崖等纹饰,肩上、两袖织蟒。由此,裴少津知晓了燕承诏在南镇抚司的职务——缇帅。

  是皇亲,能有镇国将军爵位,又能在亲军都尉府授实职,燕承诏必定有过人的本事,才能得圣上如此信任。

  气派的衣制下,是一张冷冰冰的脸庞,唇薄,眉眼微微上挑,似鹰。

  “裴二公子明白父亲送帖伯爵府的意思了罢?”燕承诏开门见山问道。

  裴少津颔首。

  “你以为如何?”燕承诏又问。显然他并不想掺和进其中。

  裴少津笑了,不惧,直言道:“莫非我知晓王府有意求和,伯爵府就应当承下来?”对上了燕承诏的目光。

  又道:“我的姐姐只身入宫受苦已经五年,我的长兄为了撑起门楣,日夜苦读,提前数年参加秋闱,燕将军觉得一句求和,便能抵过这些,让伯爵府放下成见?”

  “看来父亲没同你说明白。”燕承诏皱眉道,干脆统统把条件道出,“令姐入宫确由王府造成,父亲知晓后,为时已晚,实属无奈。秋后,我奉圣上之命护送顺平公主出嫁,事成之后,依照旧规我可向圣上、皇后娘娘问赏。令姐是因王府世子之错而入宫,由我这个当弟弟的领罪,帮令姐出宫,如何?”

  燕承诏用的是王府世子,而非长兄,谈及领罪二字时,更是流露出些许厌恶。

  可见,他并不屑于在外人面前掩饰他和长兄之间糟糕的关系。

  裴少津终于明白燕承诏为何打一入门就带着些不情愿的怒意,为何躲开了亲侄子的百日宴——上有一个糟糕的兄长,犯了错事,父亲却要弟弟替兄长收拾残局。

  当裴少津听到燕承诏说能帮姐姐出宫时,他的眼睛还是亮了亮,不知条件是何,不知姐姐愿意与否,但至少是个机会,有总比无强。但下一瞬,当他想到“问赏”总是要有理由的,立即想通了几分,这恐怕不是甚么好事。

  他问道:“燕将军以何缘由问赏?”

  “你放心,我不是他。”燕承诏道,“我乃庶出,尚未婚配。”

  听闻早料想到的答案,裴少津还是定住了,不知如何应答。

  姐姐因不嫁王府而进宫,如今若是因嫁王府而出宫,姐姐是万不可能答应的。

  燕承诏起身,取回绣春刀,言道:“话已说完,接下来不是裴二公子可以自己决定的事了,请裴二公子回府同家人商量罢,秋日前知会我便可。”

  又道:“戏楼里的《紫钗记》才唱到灞桥饯行,恕不远送。”而后快步离去。

  第65章

  裴少津返回伯爵府的路上,心中愈想愈吃怒,他年岁小,方才有些事一时没能想通透,如今再揣摩,愈发觉得安平郡王府不安好心。

  少津暗想,安平王爷明里是想和缓两府关系,实则想吃定伯爵府。伯爵府好不容易有些起色,万没想到这么快就被贼惦记上了,裴少津绝不会让姐姐嫁入贼窝。

  不得不说,安平郡王这个老奸巨猾,选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对策”,不管是时机还是人心,他都拿捏得很准。

  女官五年一放,这是宫规。

  竹姐儿已年满二十,若是七月时能承恩出宫,年岁不算太大,全家人必定会顺从她的意愿,替她选一门好亲事,弥补她这些年吃的苦头。

  这也算苦尽甘来。

  偏偏她赶上了顺平公主出嫁,皇后没有松口放她走的意思。一等又是五年,再出来时将二十五。

  这个年岁的女官出宫,贵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德望懿行,不免会替她们“操心”人生大事,金口玉言以赐婚。哪家好儿郎会等到二十五六尚不成婚?能嫁的多是些歪瓜裂枣,给人当继室填房。

  与未知的赐婚相比,燕承诏切切实实摆出来的条件,确实比那些歪瓜裂枣强太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穿书 种田文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