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宅通现代:七零村花的社畜日常_王不悔【完结】(408)

  而且她一路带着,路上不算太稳当,干红薯粉也没有一碰就碎,很适合运输。

  陈乔玉看来看去,就觉得这个好。

  然而田秀丽可不肯干。

  她瞥向陈乔玉,心里十分的懊悔。

  难怪人家说陈乔玉精明呢,小小年纪生个多心眼子,做生意……好好的人谁会做生意?

  就她陈乔玉能!

  田秀丽心中懊悔——早知道就不该找陈乔玉帮忙打听的。

  现在打听着打听着,还叫陈乔玉盯上她家的秘方了!

  陈乔玉看田秀丽的脸色变来变去的,就问她:“怎么样,想好没?”

  这还用想?

  田秀丽再三忍了,想着自家说不定以后还要找陈乔玉收菜干和瓜的,这才没破口大骂。

  她憋屈得很:“乔玉,这事儿就算了吧,我看我娘家也能卖出去。”

  就是不大好卖罢了。

  陈乔玉看看田秀丽,知道田秀丽有顾虑。

  她就换了个方式问道:“你们家一年能做多少红薯粉?”

  不等田秀丽说话,陈乔玉又补充道:“加上你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算上你们家的大姑子小姨子姑爷女婿……全算上。”

  田秀丽愣了一下,没太明白。

  但也照实说了:“以前不多,也就是这两年粮食存的多了,家里有余粮了,才捡起来做的。”

  “不过只要红薯够的话,我们家一年做个七八百斤肯定没问题。”

  “七八百斤干粉!”田秀丽也补充道。

  虽然现在他们家其实也就做个百八十斤。

  红薯粉这东西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又要磨浆又要过滤,之后还要沉淀,还要花时间晒。

  这还只是成“粉”,要做成粉条,还得蒸煮。

  到这一步就已经筛选掉不少人了,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之后的步骤。

  怎么把粉泥做成均匀绵长的红薯粉条,还要保证晒干之后不容易断、碎。

  这可都是真本事。

  田秀丽觉得陈乔玉真不要脸。

  跟她那个妯娌一样。

  全身都是心眼子,挣钱能耐,就是不要脸。

  想空手套白狼呢!

  所以田秀丽故意说了个很高的数字。

  实际上他们家连百八十斤都不一定能做得了。

  五斤红薯未必出的了一斤干粉,一斤干粉顶多也就出八九两粉条。

  这么算下来,一百斤红薯,也就出十五斤左右的红薯粉条。

  她娘家做八百十斤,那也得用掉六七百斤的红薯。

  这要不是年景好,谁舍得?

  七八百斤那就更不可能呢。

  但田秀丽就这么说。

  她是想拒绝陈乔玉的。

  但陈乔玉听到她说的数字,却一点儿都不惊奇。

  陈乔玉根本没什么反应,只问田秀丽:“那加上你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姑爷女婿……一共能做多少?”

  啊?

  咋还问啊。

  田秀丽抱着孩子,实在是觉得头疼。

  这陈乔玉,咋就听不懂人话呢!

  七八百斤红薯粉就不是人做的出来的啊!

  但陈乔玉这么问了,田秀丽也咬牙答了:“那……怎么也得一千五百斤吧!”

  翻个倍。

  但田秀丽心里明白,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说句不好听的,她们家的红薯粉手艺传男不传女。

  根本没有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

  现在就她爷爷跟她爸会。

  她两个哥倒是知道怎么做。

  但不好意思,出生后家里就没多少余粮,一年也就做个十几斤自家吃吃。

  根本都轮不到年轻辈儿的上手。

  爷跟爹就已经干完了。

  也就是这一两年才重操旧业。

  所以满打满算下来,家里也就四个人会。

  田秀丽都会的不完全。

  七大姑八大姨就跟不可能了,不外传!

  田秀丽觉得跟陈乔玉谈不下去,也有这个原因。

  她自个儿都不会,咋教姚家村的人做啊?

  这不闹呢吗?

  然而,陈乔玉就跟听不懂人话似的,接着道:“一千五百斤是吧?”

  “那这样,我跟你说个数——三千斤。”

  “只要你教姚家村的人做红薯粉,我保证每年收购你们家三千斤红薯粉。”

  啊?

  田秀丽傻眼了。

  她揉了揉耳朵,怀疑自己听错了。

  “三、三千斤?”

  “可我们家根本做不了三千斤!”

  她刚才都是哄陈乔玉的,他们家现在就那么百八十斤粉条子,就算是翻倍再翻倍……那也到不了三千斤啊!

  陈乔玉笑道:“做不到没关系,但反正三千斤以内,你们家做多少我收多少。”

  说完,陈乔玉看向田秀丽:“怎么样?你们家不吃亏吧?”

  田秀丽看着陈乔玉坦率的脸庞,心里狂跳。

  三千斤……做多少收多少?

  “那、那按什么价收?”田秀丽结结巴巴地道:“我们家的粉条很好,别人还专门找我们家买呢。”

  就是买的不多。

  陈乔玉看她一眼,价钱上倒是不能开玩笑。

  一斤红薯在城里当粮食卖,那也是要卖到八分的。

  当然乡下红薯不值钱,还能再便宜一分两分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年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