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_深海月下【完结】(1090)

  可是,能有这样先见的聪明人实在太过少见了,甚至比那些成功飞跃的人更加稀少。

  他们的聪明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保障,即使当不成飞跃的成功者,以他们的先知先觉和未雨绸缪,也总能找到其他的机会,不会像那些脑筋不够灵活的笨人一样,紧紧抓着渺茫的一点希望,一条路走到黑。

  不管是头脑灵活的聪明人,还是想法愚钝古板的笨人;

  也不管是最终成功的励志典范,还是无奈落败的倒霉蛋;

  在古代那种环境背景下,只要他们的出身条件相同,选择的也是同一条科举之路,那他们最初所面临的困境就都是一样的,只是后期的个人选择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甚至可能连天赋和运气都是不同的,很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才造成了最后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至于他们一开始所遇到的困境,原因其实基本都是一样的,不外乎就是因为出生和家庭条件的原因,给他们的求学之路带来了很多困难。

  正文 第2441章 意料之外(885)

  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都是比较清高的,看不起金银俗物,也不把权势地位放在眼里。

  这样的人在古代甚至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在市井之中,在朝堂之上,甚至是在乡野山林里,处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乃至是在历史的各个版本中,都少不了有他们的出现。

  这样的人在古代被称之为“清流”,也就是俗称的清贵文人派系,和武将、权贵之类的其他朝堂派系往往是成对立的样子,不靠钱财不靠利益,唯独只靠着名声和一张嘴吃饭,因此经常会露出一副曲高和寡的高冷样子,动不动就怼人,而且是非常文艺不带一点儿脏话的怼,越是高冷就越是毒舌,在古代也算是独树一帜。

  这样的清流文人当中,最显著的代表人物无疑就是各个朝代里都有设立的朝堂御史,上能劝解皇帝,下能弹劾百官,时不时还要来一个以死谏言,用这样的方式体现自己的傲骨和风范。

  然而,不管是流芳百世的文人傲骨,还是搬弄唇舌的笔墨小人,在各朝各代的文人御史里其实都有出现过,只是因为现代人的普遍印象问题,一提起古代的文人名士和清流人物,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清高。

  仿佛古代读书人的清高已经变成了一种独有的标签,怎么摘也摘不掉。

  当然,这样的标签也不算是侮辱或者贬低了历史上那些傲骨铮铮的文人名士,毕竟他们的所作所为,甚至是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在现代人看来难免都会带着一点清高和傲然的感觉。

  久而久之,自然也就留下了固定式的印象。

  更何况,古代的读书人确实是比较清高,甚至是有些傲然的。

  因为在古代,读书人的身份地位非常崇高,比一般的平民百姓或者商户不知高出了多少倍,仅次于国家官员之下,虽然古人也会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的读书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仿佛笼罩着一层天然的光环,非常受人敬重。

  这样的敬重到了什么地步,远远比现代人想象的要夸张。

  就比如说,一个原本出身贫贱的学子,突然有一天考上了科举,哪怕只是一个吊车尾的小小举人,身份和地位也会在一夜之间变得截然不同。

  普通百姓见了他都得恭敬的行礼问好,叫一声举人老爷,绝不敢轻易得罪,甚至连一些官级比较小的官员们都会对他格外客气和礼让,他可以见官不跪,可以减免赋税,可以免费获得更宽更好的土地,可以不参加朝廷的征兵和徭役,甚至还可以拥有一些朝堂下发的小小特权……

  类似这样的好处太多的。

  而这些还仅仅只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实际好处,至于那些看不见的无形好处,则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一个细节里,难以用语言来叙述。

  总而言之,只要是被朝堂所认可的读书人,就如同被镀了金一般,走到哪里都是与众不同的。

  正文 第2442章 意料之外(886)

  而即使是没有考上科举、没有被朝堂所承认的读书人,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也是格外不同的,只是没有那些摆在明面上的特权,但是受人尊敬的态度却是相差不远的。

  一方面是因为古代的读书人比较少,大多数的普通百姓都是不识字的文盲。

  物以稀为贵,自然就会显得清贵起来。

  另一方面则是古人重视知识传承,对具有文化的人自然也会更敬重一些,尤其是那些自身没有文化的平民老百姓,因为自己没有,自然就会格外敬重和佩服。

  最后一方面则是古代的人文环境影响。

  稍微了解过一些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我国很多的历史朝代中,大部分的朝代统治都有重文轻武的问题,哪怕是一些通过武力打天下的朝代,在国家统治渐渐稳定之后,同样也会刻意地压制那些有权有兵有能力的武将,同时提高文臣的政/治地位。

  这不仅仅是因为文臣的威胁性比武将小,提拔起来没有那么多顾虑,更是因为武将的能力往往只能体现在战乱时期,一旦天下太平,武将便失去了最大的可用价值,甚至从一个有用的功臣变成了一个无用的、对帝王还具有一定威胁性的累赘,自然就会受到帝王的忌惮和防备。

  古往今来,历史上多少著名的兵神武将都是因为功高盖主而受到帝王的打压和忌惮,最终不得不交出兵权,运气好一点的急流勇退,失去了权力却至少保住了性命,而运气不好的则是连一条小命都保不住,在帝王的疑心病下含冤而死,甚至还有可能连累家人。

  这就是古代将领的悲惨和无奈之处,哪怕他们曾经也为国为民出生入死,可是一旦江山稳定,他们便失去了最大的利用价值,往往都逃不过帝王的忌惮和疑心,流血又流泪。

  而舞文弄墨的文臣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作用在战乱时期难以体现,尤其是在开国帝王打天下的时候,他们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充当一下后勤和军师,躲在安全的幕后提提建议什么的,如果没有聪明到诸葛亮那种程度,基本上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真正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领兵作战的将领身上。

  但是和将领截然相反的是,等到天下太平、朝堂稳固之后,文臣的作用一下子就体现了出现,完全是必不可少。

  因为帝王需要他们的辅助来治理国家,也需要他们头脑里的知识来稳定天下,甚至还需要他们的身份来制衡朝堂。有需要的地方太多了,他们就是必不可少的有用人才,不管哪个朝代都不可能少了他们的存在。

  再加上文臣一向不掌兵权,和武将之间的关系更是隐隐对立,只靠为官的资历以及皇帝的宠信才能上位,换句话说就是文臣的荣辱富贵都是掌握在帝王的手心里,如果帝王不再信任他们,随便一句话就能夺走他们的一切。

  有这样的掌控权在手,帝王自然不用担心这些文臣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也用不着太过忌惮和防备他们。

  正文 第2443章 意料之外(887)

  比起不那么好控制、甚至对自己的统治还有威胁的武将,大多数的帝王自然更愿意提拔那些容易掌控的文臣,至少不用担心对方会有造反的可能。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