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出仕(士)_黄姜【完结】(140)

  这也是在俭王殿下上疏献策后,这次会试才开始施行的全新判卷方式。

  这样的判卷方式,不得不说,较之以前的由三人一组、从头至尾去判改一份答卷,不但更加快速,对考生也更加公平。

  但另一方面,他们考官们判卷时,想要动些其他心思也就更加困难了。

  三位主考官开始将前四百份答卷,粗粗地浏览一遍。大多数情况下,三人都会给一个与‘初始分‘差不多的分数,浮动范围在上下叁分之间。

  而那剩下的少数情况,则是主考官们在看笔迹。遇见眼熟的笔迹,就会比‘初始分‘高出伍到拾分,又或者降低伍到拾分。

  三名主考官将四百份答卷都打分完毕了,可却都还有同一个任务没完成:认出黎和周的答卷。

  将黎和周的答卷认出来之后,唐翰林是要给他多打分,另两个主考官是要给他少打分。

  可他们将四百份答卷的分数都打完了,也还没有认出黎和周的答卷。

  唐翰林暗想,莫不是那黎和周徒有虚名,甚至都没进前四百名?如果是这样,那黎和周是怎么入了俭王殿下的眼的?

  唐翰林脑海中浮现出乡试糊名交卷时,即使在考棚里待了九日夜,那黎和周也依旧俊秀温雅面庞和修长身姿……难不成是黎和周的美貌,入了俭王殿下的眼?

  ……

  三名主考官中的另一方,钱翰林与宋学士对视一眼,都没放弃找出黎和周。

  钱翰林出声:“前四百名的分数都已给出,即使有同分的我们也在比较之后,批出了名次先后。按理说,乡试榜就直接取前三百名即可。

  但是,此次会试的诸多规矩都无前例可循,还要我们自己谨慎地摸索着来。否则若是哪里不妥,我们都讨不得好。”

  此时,宋学士跟着补充:“钱翰林说得在理。在下觉得,还要确保前三百名的考生没有其他问题,比如入场时携带物品没有不妥,身份和文书核对无误等。”

  唐翰林闻言,心底暗疑:携带物品、身份文书核对,这些事都是会试前一天入场核检时,检查清楚了的,现在过这么久了还能查出什么?

  钱翰林和宋学士一搭一唱,“不如将核检登记的册子拿来,我们再看看可有不妥的地方。”

  “是,在下这就去取。”

  等其中一位同考官已经去取登记册子了,唐翰林这才反应过来。那册子上有每个考生的亲笔签名,这两人怕是想通过册子上的签名查看黎和周的笔迹!

  一个人的笔迹,或许会随着时间慢慢有所变化,这可能就是他们没认出黎和周答卷的原因。但入场前在核检记录册子上的签名笔迹,时间离得如此近,再变化也变化不到哪去!

  等找出黎和周的笔迹,认出黎和周的答卷后,他们想要耍点什么手段就容易多了!

  若是黎和周没在前三百名内也就罢了,若是在前三百,即使已经打分完毕,也能找个其他什么借口将他向下撸几分!比如携带物品不妥,文章用词用字不妥、有影射之嫌等等。

  然而唐翰林想阻止也已经来不及,核检登记的册子已经搬过来了。他只能在两人找到黎和周的笔迹和答卷后,在他们发难时据理力争,让他们有所忌惮,这样或许能让黎和周少受点影响。

  七千多名考生的核检登记记录,若是一页一页地去翻,绝不是件轻松的事。

  宋学士和钱翰林分别看向某几个同考官,然后其中一个同考官走上前来,“这些册子记录了七八千之数的考生核检情况,逐页翻看怕是没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不如就由在下来随意抽检几十名。”

  还没等唐翰林说什么,宋学士就一脸赞同和欣慰地颔首赞同,“劳烦了。”

  “不敢当,在下的分内之责。”

  若是此时黎池在这里,就能认出这名同考官,就是当时给他核检的三名同考官之一。

  那名同考官上前,开始先是随意地抽检了几份核检记录,然后就看似随意地从众多册子中抽出一本来,翻看几页后就停住了。

  “我这随手一翻,竟就翻到了传说中黎和周的核检记录!真是巧了。”

  “确实巧了。”宋学士和钱翰林赶忙凑上前去。

  唐翰林耷着眼皮,一撇嘴角。巧了你们个千年老王八!

  宋学士和钱翰林凑到册子前细看,黎和周的姓名就签在角落处。

  ‘黎池‘二字,赫然是用了一笔典雅圆融的‘台阁体‘签下的,与他们事先记下的笔迹一般无二。

  宋学士与钱翰林隐晦地对视一眼后,就站直了身体。“这黎池的核检记录并无不妥,可继续往下抽检。”

  那名同考官又继续抽检了十来份后,就以‘抽检了这二十来份都无不妥,该是都没有问题‘的说辞,停止了抽检。

  通过查看核检记录的册子,倒是找出了黎池的笔迹,可这笔迹却未出现在前四百名中。

  难不成那黎和周,连中四元,却是个徒有虚名的?

  宋学士和钱翰林没明白。

  唐翰林也一样,虽说他心里升起过‘黎和周是以美貌入了俭王殿下的眼’,这样荒诞的念头。但也就是那么一想而已,俭王殿下绝不会如此肤浅。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穿越重生言情 古言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