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出仕(士)_黄姜【完结】(219)

  早在黎池到达平鲁县的第二天,去黑山上查看过一圈后,就写了一封奏折回京,奏明了黑山的火情以及他的一些猜测。“禀陛下,之后臣又多方查探,确如臣奏折中所推测那样……”

  之后黎池将他是如何推测,又是如何想出灭火办法的,如何监督役夫灭火等事,用简单精炼的话讲述了一遍。

  黎池的声音温和中带着少年气,听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再加上他昨晚在书房中准备了那么久,将事情的原委讲得条理分明。完全不像前不久出去的大臣的话那样又臭又长,随着黎池的讲述展开,贞文帝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

  “那煤炭果真如和周所言?”

  贞文帝问的这个问题,黎池昨晚和在来的路上已经模拟过,且在奏折中也已书面表达了出来的,因此回答起来很顺畅。

  黎池朝御案后宝座上的皇帝一拱手,“回陛下,臣虽只在平鲁简单地做过试验,但料想离臣所言应是相差不远,只因……”

  之后黎池就煤炭的燃烧温度、开采难度和蕴藏量三方面,对煤炭的价值进行了论述。

  “……再过一段时日,一千斤煤炭就将运抵京城,到时陛下可命人对其进行更加仔细的试验,以检测臣所说有无错漏。”

  该如何说呢?贞文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他与他儿子赵俭一样,在数理化这些工科知识方面,似乎天生就不擅长。

  要不是黎池说话声音和语调听着让人很舒服,说不定贞文帝中途就要打断叫停,不过听完之后依旧没太弄懂,不过这无碍他得出一个结论:煤炭可堪大用。

  贞文帝将胳膊往宝座扶手上一搭,换了一个斜倚姿势,“既然和周懂这些,也不用命其他人了,到时就由你去试验,翰林院那里一旬缺上几天也无所谓。”

  黎池自座位上站起身来,领命到:“臣领命,到时必认真以对,尽臣所能地将煤炭研究透彻。”

  贞文帝朝黎池一挥手,示意他坐回去,“按和周的推测,黑山起火之事是有人故意纵火?”

  “回陛下,臣确是如此以为,只因种种迹象皆指向这个结论。只是臣甚为汗颜,不能将纵火之人擒拿归案。”

  有人纵火之事,早在初至平鲁时的那封奏折中就已指出,虽种种迹象皆指向瀚海国使团,黎池却是没有直接道明结论。

  这事涉及到两国邦交,究竟如何定论还是要看皇帝,他黎池一个臣子,这种事可暗示,却不好明说。

  贞文帝并不傻,自然没有怪罪黎池,“和周你已经做得够好,不但灭了黑山之火,更是发现了煤炭,未抓获纵火之人这事朕不怪你。这事朕会交由……俭王去继续调查。”

  “俭王殿下聪敏善思,想必假以时日,定能有所得。”黎池跟着恭维了一句。有重生而来具有先知优势的赵俭在,想必瀚海使团翻不起多大浪来。

  ……

  虽说是黎池和桓茗两人前来复命,但更多时候还是黎池在回答贞文帝的问话,不过桓茗本就只是随行保护身为钦差的黎池,以他为先也是常理。

  黎池他们进殿回话时就已至午时,如今回禀完事情,已经是差不多午时过半了。

  在贞文帝和黎池继续谈话的时候,殿外有小太监朝皇帝身边的总管太监高公公递暗号,高公公脚步无声地溜边出了大殿,不一会儿就又无声无息地回到贞文帝身边。

  见皇帝和黎池他们的问话和回话暂告一段,高公公才轻声询问:“圣上,施妃娘娘亲自送来一屉水晶小笼包子,眼看也到了用点心的时候,您看是否要用一点?”

  贞文帝一回想到施妃的手艺,就止不住地口齿生津,直咽口水,“你去问问施妃,可还有多的没有,若有多的就多端两屉来。和周和桓护卫想必也饿了,也和朕一起用一些。”

  “是,老奴这就去。”高公公领命出去。

  黎池和桓茗离开座位谢恩,“臣谢陛下赐饭!”

  没等一会儿,高公公就端了三屉水晶小笼包进来,摆放在正厅旁的侧间饭桌上。

  贞文帝和黎池他们移步到侧间,待贞文帝坐下后,黎池和桓茗两人才在贞文帝的示意之后,谢恩后在末位落座。

  高公公先用银针试毒之后,又亲口试了毒证明点心没问题,才给贞文帝的碟中夹了一个小笼包。等贞文帝吃完一个之后,又才在贞文帝的示意下,给黎池和桓茗一人夹了一个。

  向贞文帝谢过恩之后,黎池夹起碟中的小笼包,咬了一口……

  嗯!果真美味!皮薄馅多,味鲜多汁,味道真是不错!

  一口一个,一口又一口,如此每人面前的一屉小笼包子,很快就吃得一个不剩。

  与皇帝同桌而食,于臣子来说是莫大的恩赏。黎池和桓茗今日能有此荣幸,也算是贞文帝对他们办好了差事的嘉奖。

  用完午间点心后,贞文帝就叫两人退下了。

  黎池和桓茗跪拜告退后出了乾清宫,在领路太监的带领下,一路出了皇宫。

  黎池在宫门口与桓茗互道告辞,分别后就回去了翰林院。

  回到翰林院,黎池手上暂时也没有公务,就找了本闲书翻看,消磨时间。到点下衙后,黎池就立即回家去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穿越重生言情 古言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