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九零年代富二代_沈桑榆【完结】(46)

  当天来的都是家里的近亲,方小琴作为女儿还需要端礼,这是习俗,方伯勇和方仲伟也端了一份礼,他们造房子的时候既没出钱也没出什么力,他们就端个礼,方季康和于丽英也不懂这些,就随他们准备了。

  在九十年代,有些人家还住着平房,大部分还在推平房起小楼房,而方家已经住上了小别墅,矗立在路边,显然非常的醒目。

  方主任的还有几个兄弟,算是本家人,都过来帮忙。

  人也不多,就在地下室摆了三桌,地下室里非常宽敞,装修公司当初说可以增加储物空间,现在也发现这个地下室真的挺实用的,所以实际上是四层。

  现在天气热,地下室倒也比较凉快,摆上两架电风扇,也就不热了。

  大家参观了一番整栋别墅,嘴巴里的赞叹就没有停止过。

  “老姐姐,你真是享福啊,儿子出息,我们几个里还是你最有福气。”

  沈老师笑得很谦虚:“现在大家日子都好过了……”

  “我这辈子哟,要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做梦都能笑醒了。”大奶奶艳羡地摸了摸门框,要说命好,她这个妯娌真是命好啊,年轻的时候靠丈夫,年纪大了,儿子又各各出息,她们几个也没差几岁,沈老师就看着比她们都要年轻不少。

  小孩子们从这个房间窜到那个房间,整层楼都在震动。

  客厅里开了空调,大人们在客厅里喝茶,邓霞摸着沙发,看男人们抽着烟,说着生意上的事情,问于丽英:“这别墅一共花了多少钱啊?”

  方伯勇已经在旁边圈了块地,邓霞原本还没有什么感觉,但现在心中没有点念想是不可能。

  于丽英说了个大概,邓霞心里头真是抽了口气。

  刘翠如嗑着瓜子说:“你们在市里买的房子多少钱?马上凯文要上高中了,我想着镇上的房子就晚一点,先在市里买一套。”

  于丽英认同地说:“要买就早点买,现在市里的房价涨得挺快的,想想我和季康那套老房子,买的时候才多少,现在买一套都得上万了。”

  邓霞忙问道:“你们那套老的卖不卖?”

  就算卖,于丽英也不想卖给她,认识人价格最不好说,说高了伤情面,说低了他们也不乐意,道:“那套暂时先不卖,以后有客人可以住那儿。”

  方小琴道:“丽英,你们那个小区还有没有房子了,要是有,我想着也买一套。要是我工作能调到市里去,我想着把凯文送市里去上初中。”

  方小琴家没有在镇上买房子,这两年有因为康达的分红,原本的一万块,早就翻了十几倍还回来了,还愁怎么用钱呢。

  “我回去帮你看看,估计面积小的没有了,正好你们家人多,一百五平肯定要的。正好,我看你们住市里去也省心点。”要是方小琴日子哪一点不顺心,那肯定是她那个嫂子,于丽英也没少听她抱怨。

  方小琴何尝不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有些忧心的是:“也不知道爱国他爸妈愿不愿意去市里,哎,要是我们不在,我又担心他们两。”

  刘翠如笑着说:“这还不简单,就拿俊凯做个由头,就说俊凯没人照顾,你工作先不动,等他们去了市里再说,然后你调过去肯定忙啊,再给他们找点事情,找点伴,日子也就习惯了。”

  方小琴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办法。

  看几个人说买房子就买房,邓霞这心里头就堵得慌,这还不是占了股有分红,听说这两年分红都好几万十几万的,完全就是躺着拿钱,还比他们夫妻两累得一年到头赚得多,邓霞就有些懊恼当初得罪了季康。

  搬进去住的第一晚,方凯文几个也住下了,一群大小子闹腾得不行,因为有空调,特别凉快,表兄弟堂兄弟几个好久都没住一道了,夏天为了省空调,这几个小子就住一间房,闹腾了半宿才睡下。

  第22章

  最后,方小琴和刘翠如也在他们的新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方季康认识开发商,打了点折扣。

  自从搬到新家之后,方毅就在方家住下了,邓霞也时不时来蹭空调吹,刘翠如直接在家里也装了个空调,什么事情还是自家有方便,那房子虽然是爸妈的,可都搬出来了,也是季康造的,哪还能真当自己家。

  方知浓和方如初在镇上待到八月份,就回市里去上英语课了,方季康请了个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到家里来上课,九十年代补课的也不多,而且语言教学人越少越好。

  方知浓每天上午上英语课,下午去学芭蕾,日子过得非常充实,于丽英因为要接送他们,就买了一辆摩托车,风驰电掣地开来开去,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买不起小汽车,最喜欢的就是这拉风炫酷的摩托,虽然家里的钱够再买一辆,但花个二十万还是会心疼。

  学芭蕾舞的小女孩子不多,学民族舞和古典舞的最多,主要芭蕾的价格贵,所以她们班只有五个女孩子,方知浓是最小的。

  年纪小就意味着韧带好,半个月下来,她就可以劈叉了,但出去玩了一个月之后,八月份再回去,一个月疏于练习,各种动作又很艰难了。

  江蓉轻轻按压她的跨部,将臀部贴近地面,说道:“看来在家里没有好好练习啊,浓浓。”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年代文 沈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