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八零去努力_阮小堂【完结】(13)

  显然张小芽一家没有做到。

  张小芽一家显然也看出了张爱国的不虞,却懒得理他,两家人脸上都没了笑脸。

  尴尬归尴尬,在新一波的旅客从客运站出来的时候,两家人都不再顾的置气,重新忙碌起来。

  ……

  晚上回家算账,摆摊第一天楚芸慧就赚了十九块钱,这让她十分激动,连对张爱国一家满肚子的抱怨都来不及同丈夫倾诉,只反复念叨着自己的赚钱大计,说等攒够了钱给家里人都买啥买啥。

  ……

  这天楚芸慧带着两个孩子正在客运站门口忙活,忽然一道略显尖细的惊呼响起,“老大家的,你咋在这?”

  听到这个声音楚芸慧拿包子的身形立马僵了一下,吸了口气才抬头开口:“娘,你回来了?”

  来人六十多岁的年纪,穿着一件酱紫色的大襟褂,黑色裤子,头发因为坐车的关系,有点儿凌乱,但耳垂上摇晃着的一对亮晶晶的银质耳坠,再加上右手上的手镯,都十分显眼。

  虽然银质饰品并不怎么值钱,但是在农村,老太太这样的打扮已是极为出挑的了。

  张建军家兄弟两个,下面还有一个妹妹,老大张建军,底下有张小林张小芽一双儿女,老二张建业,只生了两个闺女,老三张秀娥,四年前嫁到了离济市不远的松镇,但很少回来,上一次回娘家还是一年前。

  老太太倒是一点都不重男轻女,对唯一的闺女张秀娥极为看重,这番外出就是去侍候闺女坐月子去了,三个月前,张秀娥生下了二胎儿子,第一胎也是儿子,进门四年就为婆家生下两个大胖小子,可算是在婆家得脸了。

  “你妹妹家里人多,孩子顾的过来,我整天待在那里也没啥事儿,又挂念着家里,索性就回来了!怎么,我回来惹你不高兴了?”

  老太太脸色难看极了,一双三角眼狠狠地盯着楚芸慧,似是她敢说出什么不好听的,就立马上前撕了她一样。

  “哪能呢娘,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正好,这个月的孝敬还没邮到秀娥那儿,我晚上回去取了就给您送去~”

  “坐了一路车饿了吧?我蒸的包子您吃两个?我知道猪肉大葱的您爱吃……”楚芸慧的求生欲还是很强的,好话一箩筐地往外说,立马把老太太哄的舒展了眉眼。

  “不用你专门跑一趟了,我回家来你妹妹非得让我给孩子们捎回来点儿东西,我先回家休息会儿,晚上去你家吃饭。”

  吃掉两个包子,张小芽又有眼力见地送上了一杯草莓汁,等吃饱喝足了老太太才满意地开口。

  看着楚芸慧三人忙碌着生意,她的眼中闪过精光,却没再说什么,拿着东西转身慢慢离开。

  ……

  送走了老太太,母子仨齐齐舒了一口气,这才看到旁边摊子上柳大兰一脸的幸灾乐祸。

  撇了撇嘴张小芽小声同哥哥吐槽,“每次咱姑捎来的东西都不好吃~”

  “知足吧你!”楚芸慧用食指在她眉头轻轻点了一下,“我和你爸来不好吃的都分不到!”

  不怪孩子不乐意吃,实在是这些年小姑子给的东西,不是放的时间长了干干巴巴的,就是压碎了只剩下一堆粉粉屑,让人根本想象不到那些东西原本的样子和口感,还没有一次不是这样。

  她可一点儿都不信老太太说的,小姑子买来的时候很好吃,只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口味就全变了。

  张小芽朝着她妈吐吐舌头,心里却被逗乐了。

  妈妈说的真是一点儿没错,自己好歹还能分些点心,老爸老妈把几个月的孝敬邮过去,可什么都不会捞到~

  自从姑姑结婚之后,奶奶每年都会借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她那里小住些日子,并不是姑姑家里活计有多忙需要帮手,而是奶奶在想尽办法贴补闺女。

  不止她们家和小叔家邮过去的孝敬钱留了姑姑口袋里,奶奶在家里攒下的,也会归了她。

  第十一章张老太太

  晚上的时候,奶奶果然来了,手里提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半斤碎成粉末的炉果,几个蔫吧吧的甜瓜,外加一斤用旧报纸包裹着,整个拿起来往地上砸都能砸出一个坑的红糖。

  果然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看到这些东西,一家人的脸色都没变,全都平静接受了。

  妈妈楚芸慧打算给她做两个炒青菜,还杀了一只鸡炖上,又摘了院子里的黄瓜,一会儿再做个拍黄瓜。

  “多放点儿油,这青菜油放少了不好吃,一股子草腥气。”老太太一点儿都不客气,几个月不见,再次支使起儿媳妇来也是再顺口不过。

  楚芸慧心里冷哼,手上的动作却半点不慢,拿起油撇子又多放进去半勺。

  一旁烧火的张小芽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自打老太太进了家门,她和哥哥一块儿开口喊了奶奶,老太太就跟她说过一个字:嗯,示意自己听到了。

  倒是哥哥,身为老张家目前为止的唯一金孙,被老太太搂在怀里稀罕了好一阵子。

  之所以说目前为止,是因为二婶程灵芳在一年多后的88年4月份,又生下了她的第三个孩子,并且十分争气地是个男孩。也让她因为连生两个女孩愈发佝偻的脊背,堂堂正正地挺了起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穿越重生言情 年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