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起居注_御井烹香【完结】(196)


又说她xing子纯净,不善作伪,忍不住对皇帝更疼爱孙氏的不满。又说她是把伤心深藏,表现出来的不在乎只是为了掩盖心中的失落,柳知恩的说法,实在自相矛盾,简直都经不起细究。但禁不住皇帝就是听得进去,他似乎连呼吸声都已暂停,更是早放下了那无谓的伪装,半倾着身子,左手紧紧地握住了炕桌上的小砚台,不知不觉间,已经是握了一手的墨。直到柳知恩的话声戛然而止的那一刻,他才仿佛是觉出了自己的失态,往后猛地一倒,又靠上了迎枕。
“哦?”他说,又清了清嗓子,声音这才恢复了正常。“哦——这话,其实你也不必多说……我心里省得,你徐姑姑自己和我说了。”
柳知恩绝没想到这点,他露出了货真价实的惊容。
皇帝看在眼里,似乎又多了少许镇定,他笑了,“说没说很多……我自己看出来的。”
他若有所思,“不过,不经你这样细腻的人一番表白,有些事,也不会……”
有些事?什么事?
也不会,不会什么?
柳知恩很想追问,但天下间有谁能追问一个皇帝?不论如何,事qíng能走向他筹谋中的这个方向,甚至于效果比他预料中的还算更好,已是令他十分满意。他再次深深吸了一口气,低伏了下来。
“皇爷明察秋毫,奴婢实在是再想不到。竟是妄自担心,妄为了这非法之事。而您大慈大悲,竟降了殊恩,令奴婢明白徐姑姑的心意不至被人冤枉了去。奴婢今已是心满意足,可闭目待死……窃听对话、妄传消息,奴婢知法犯法,理当罪加一等,还请皇爷发落死罪!”
这个认错态度,可以说是极为诚恳,但诚恳却依然改变不了事态的严重xing。刘能昔日就是多了一句嘴而已,便落了个凌迟的下场,他犯的事其实也不是多嘴,而是暗地里受了别人的好处,或者说暗地里倾向了gān清宫以外的别人。柳知恩今天不但是多嘴,而且还是偷听在先,这样不老实的宦官,立刻打死那都是轻的了。
皇帝脸上虽然还是笑着,语气虽然还很温存,但说出来的话却让人寒毛直竖,“是,按规矩,你是没有活路可走了。就算小循求qíng,也不能纵了你去,不然,今日纵了你,明日都闹起来,都是有qíng分的,我还纵不纵了?”
柳知恩连连磕头,“奴婢明白,奴婢心里只有自怨、自悔,没有丝毫怨恨!”
“不过,你毕竟忠心耿耿,当时又怕小循说错。”皇帝话锋一转,“偶然冲动行事,也可以理解……其实,事后只要你不说,也没人能知道此事。”
他抬起脚,把柳知恩的下巴给顶了起来,柳知恩便顺着靴筒上的线条,被迫一路往上,对上了皇帝的眼睛。
“我就是有点奇怪。”皇帝咂了咂嘴,侧着头眯起眼,很兴味 地望着柳知恩。“你这么细致、这么聪明的人,难道就没想到说出此事的后果?早在你主动向太后传讯的时候,就该想到有这一日了吧。”
“是。”柳知恩毫不迟疑,满口承认。“奴婢一听您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便知道您对徐娘娘有了些误会。虽也存了侥幸的心思——”
“不要蒙我啦。”皇帝笑了。“侥幸?你脑子里就没有侥幸,不过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说出来而已……你说的是实话没有错,可柳知恩,我要问你了。徐循她何德何能,让你对她如此忠心耿耿,这么抛了头颅不要地来帮她?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帮她。”
他的双眼,就像是着了火的刀,虽说面上在笑,但眼神却是一下又一下地挖着柳知恩的眼窝,像是要从这里挖进他的后脑勺里,把他的脑子挖出来看看,看看他为什么会对庄妃如此仁至义尽——宫里自私自利的人多了去了,如此舍己为人的,却恐怕只有柳知恩一个。他当然需要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动机。
皇帝是对他动了疑心了,柳知恩想,他的思绪依然绝对冷静,甚至带了几分冷漠——这也是人之常qíng。


☆、chuī风
文渊阁内难得这么安静。
作为阁臣入值办事的地方,文渊阁常常是很热闹的。如今内阁的几位大臣,虽说也有些面和心不和,彼此间难免在很多事上都有博弈和冲突,甚至于很多时候也是chuī眉毛瞪眼睛,彼此间争得你死我活的,恨不得把彼此吃掉,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好好地坐下来商量事qíng。——说实话,国家这么大,官员这么多,庶务如此繁重,不是每件事都要争,也不是每件事都能争的。
至于什么事能争,什么事该怎么争,争到什么程度,每个阁臣心里都是有一本账。官场上的门道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四库全书简直都写不完。这些从翰林院一路升上来的阁臣们,哪个不是在宦海里浸yín了几十年,才能把官场这个大游戏的所有规则都给摸透?所以说,文渊阁里撸袖子的时候其实并不多见,真的吵起来的qíng况,其实反而不是博弈最激烈的时候——激烈的博弈一般台面下都给搞完了,台面上还是要按规矩来走。吵起来,那是事发突然,各人确确实实,意见难以统一,无法给皇帝一个统一的态度时,才会吵得厉害。
当然,真的是都无法统一意见的大事,皇帝也不会就jiāo给内阁来办,有时会下令廷议,有时也会召阁臣入文华殿商议。反正文渊阁和文华殿相聚并不远,为的就是方便这群帝国的统治者可以随时开个小碰头会。
所以,文渊阁的主旋律,一直就是很低沉、很温柔,很有条理的絮语,就像是有一场永远也开不完的会,偶然的沉默,只是方便你处理一下私人需求。无数庶务就是这样在内阁值官手里被贴上了票拟,再送到宫中,由司礼监代抄朱批,也就是所谓的批红。当然了,皇帝有闲空的时候,还是会听听节略、票拟的意见,有时自己不满意的话,便会令司礼监王瑾等人执奏章返回文渊阁,和阁臣们商量出一个新的票拟,再送回去由司礼监批红——每当这时候,值房里就会又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那略有几分尖细的嗓子。
但今天的内阁却是安静得落针可闻,难得人到得齐全,但个人都只是闷头翻阅着手中的奏章——有些例牌折子,本来扫一眼节略也就罢了,此时却都是翻开了细细地看着里头的内容,好似那是孔夫子着的《chūn秋》,实在微言大义得可以。
就连被派来催促阁臣们的王瑾,都是没有做声,他尴尬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左看看、右看看,gān脆手一叠,往那一站,也不吭气了。
也就是半个时辰之前,皇帝刚召见内阁,商议废后流程,内阁首辅杨大人是罕见地动了qíng绪,他再三以宋仁宗为例,恳劝皇帝不必无过废后,尽管皇帝已经拿出了皇后的自请废位之表,依然阻挡不住首辅杨大人,乃至内阁多数重臣维护正统的决心。
君父君父,臣子要把皇帝当爹尊敬,这就是儒教王道的要求,全天下的读书人读的都是鼓chuī孔孟的这一套,皇帝是你爹,皇后那就是你妈,天下有爹要休弃妈,做儿子的在旁敲锣打鼓的吗?当然,爹睡不睡妈那不归儿子管,可身为皇帝,那就是天下人的表率,有些事你不守规矩,大家忍一忍也就都过去了,可有些事是不能不较真的。废后显然就这样的一桩大事——内阁重臣们的标准,有时候就是这么有伸缩xing,所谓大义、小节,分得是非常清楚。
内阁里有三个杨大人,一位金大人,首辅杨大人是西杨,坚决反对,金大人不说话,另一位杨大人东杨大人,那态度就暧昧了,刚才在皇帝跟前,还说了一句,“母以子贵、子以母贵……”
这句话,历来是废无子皇后,让有子妃嫔上位的最佳借口。你比如说汉武帝的上位就是很典型的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东杨大人如此说,明显是已经靠向太子东宫了,不过,这话立刻就被南杨大人喝住了,“天下无子皇后多矣,难道个个被废?”
——这一位南杨大人,因为在处理政务上看不出有多少成绩,在过往的岁月中,也没有建立多少功勋,于内阁之中一向是很沉默的。没有多少人把他的话当作一回事,可在这件事上,他一发话,连历来为文皇帝心腹机要,临终前就随侍在侧的顾命大臣东杨大人都不能不立刻闭嘴。也是因为他的一句话,内阁到现在都很安静。
原委么,也很简单——南杨大人资历没亮点,能力没亮点,亮点在哪里呢?
亮点就在南杨大人的忠心和气节上,他一直都是仁宗昭皇帝的死忠,文皇帝年间,东宫迎驾事件几乎是把昭皇帝的太子前程都给断送了。南杨大人就是当时忠心耿耿,一直站在太子身边,甚至是为此一直被关押在诏狱里坐了十年的牢,一直到昭皇帝即位才被放出来。
但,在昭皇帝年间,虽然南杨大人屡受提拔,得到了非凡的重用,可他起点太低,本来也就是个太子洗马,按部就班要做到阁臣,简直不知何年何月。南杨大人坐火箭一样的入阁,发生在当今即位以后,皇帝直接就把他原来做事的弘文阁给撤了,让南杨大人入阁听用。
话说回来,东宫迎驾那一年,当今还小呢,未必就记得住他南杨了。真正把南杨大人的名字记在心里的,只怕是另有其人。当然,这话不能乱说,你说了南杨也不会承认。而且这也不算是他的污点,当今太后历经四朝,贤良淑德女中表率,国之大事皆可周知,能得到她的赏识,那是南杨大人的福气,这内阁之外,羡慕着南杨大人的还不知有多少人呢。士大夫们的气节一直就都是这样,是比较有弹xing的……
如果是原则xing问题、政策xing问题,那没人会把南杨的说话放在心上,该争就争呗,太后就太后,怕你不成?问题是现在说的是皇帝家事,是后宫里的事,哪个阁臣愿意为了这么点和切身利益没牵扯的小事儿得罪太后?都知道,皇帝在军国大事上经常征求太后的意见,太后对政治还是有参与度的。惹来了老人家的记恨,关键时刻一句话,谁知道仕途是否因此就受到影响?
老人家的意思,通过南杨一句话就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说废后可以,少拿太子身世做文章。
御前争辩,在内部会议上是常有的事,皇帝也不会因此而降罪,一直都是微笑着在旁静听。可南杨大人这句话一出,皇帝的脸很明显就扭曲了一下,之后不一会儿便喊了散会。会后王瑾就到文渊阁来了,还是让众臣商议着该怎么cao办这废后的事儿。
这明显是在催促阁臣们快点表态了,但这个态怎么表可实在是不好说,废后该怎么弄难道皇帝心里没数?他现在欠缺的就是个话口子,但这个话口由谁来开?刚才东杨好像表现得很支持孙贵妃和太子,但南杨一开口,他也不吱声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御井烹香 宫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