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80当大佬_浙东匹夫【完结】(1289)

  顾骜这语气,明显是后面马上要跟“但是”啊。

  连委里的那名行政人员都听出来了,主动追问:“但是呢?”

  顾骜轻轻一笑:“也谈不上但是,我倒是想到了一个笑话——王总,这个笑话您一定不陌生,因为是发生在你的老对手IBM身上的,IBM当年要不是因为这个笑话,也不会有王安电脑了。”

  顾骜一句话就压制了王安的插话。

  毕竟他直接挑明了这是IBM的笑话,而王安电脑就是靠着IBM无视的市场崛起的。

  而其他所有听众,一下子都激起了兴趣。

  如今传媒闭塞,并没有什么行业励志故事能听,国内企业家都在拿《松下幸之助传》和《亨利福特传》作为管理学教材呢,顾骜能说出一个IBM的干货黑料,大家也好引以为戒啊。

  “40年前,IBM的老板托马斯·沃森说: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当时他的算法错了么?其实也没错,因为那时候的计算机,都是最尖端国家科研机构才需要的。

  他觉得,同盟国四大国每个国家的首都放一台巨型机,整个国家的科研体系都搬到这台巨型机附近,需要算力的时候就申请机时,不就行了么?这么昂贵的东西,造太多不是浪费?

  我们中国人或许对这种情景更不陌生了,因为我们穷嘛,直到两三年前,我记得清华大学刚有小型机的时候,也是那么多院系、那么多研究所按需申请机时的。

  可是后来呢?出现了大型机,小型机,服务器,个人机。现在的世界,有上千万台的个人电脑存量,电脑已经便宜到3000美元,王安电脑的纯处理文字的机型还不用3000美元,富裕国家已经用电脑开始文案办公了——所以王安电脑才崛起了。

  而摩尔定律自从60年代提出后,至今没有失效,我们根据计算机保有量增长曲线简单预测一下,就能断定未来10年,20年,世界上的计算机保有量会达到1亿台、10亿台。

  等到地球上有1亿台个人电脑的时候,‘商务精英办公’还会是个人电脑的主要应用场景么?10亿台的时候呢?所以,为了‘未来数年内,商务精英办公稳定性、兼容流畅性’而牺牲其他拓展可能性的封闭设计,真的能适应未来社会么?”

  “好像有点道理,历史就是这样的……”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意外。

  因为,本来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还没敢直接附和顾骜。

  毕竟顾骜的观点跟美国客人相悖了,总要给友邦人士留点面子的嘛,就算要附和,也回头私下里附和。

  然而,这个不和谐的声音,却是王列自己不由自主自言自语的。

  也就是说,美国人自己本身被顾骜说服了。

  “顾骜这么厉害?连美国人自己都服了,那应该是真的。”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们如是一想,内心顿时有了底气。

  而王安一听,好悬没气死——他丫的中国人倒没开口,自己儿子先被同行说服了。

  真是窝囊啊,就没点主见吗?

  “废物!你难道不知道顾骜是外交有关部门混出来的么!他的口才能信?那是尸山血海里骗出一条血路来的大忽悠!就算道理实打实全对,那也得因为他的出身打个折扣,何况本来就是模棱两可的!”

  王安内心如是狂怒吐槽了一番儿子。

  这种情况,只能是当爹的亲自跟顾骜辩论了。

  王安平复了一下胸腹癌症患处的绞痛,咬着牙说道:“那小顾的意思,是觉得‘软件拓展性’非常重要咯?重要到靠硬件提供企业,乃至他的联盟友商,都无法满足的程度?未来必须进行充分的开放、让谁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应用软件?我们今天讨论的,可不是侃侃而谈的定性问题,是定量分析。我没说IBM的模式未来永远不行,但我说的是5年内肯定不行,10年内不好说——你凭什么有那么大把握?”

  姜还是老的辣,王安这番话看起来很中肯,关键是他自己真心这么相信的,所以颇有感染力。

  一些与会人员的观念又被他拉回去一些。

  顾骜知道这个问题不能正面回答。

  因为正面回答铁口直断下预言,是没用的。

  不过,他有的是办法。

  顾骜可是后世回来的IT人,遇到这种战略性预测,不好预言咱就谈史嘛——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那可是最好的攻击素材了,里面的经典案例,个个都是要人命的。

  至于顾骜有没有对《创新者的窘境》倒背如流这个问题,没什么好担心的——你连《创新者的窘境》都不知道,后世怎么可能进得了阿狸巴巴?就算你应聘的是码农你都进不去呀。

  克里斯坦森在IT圈里的知名度,那是绝对跟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一个段位的。

  “王总,你觉得,25年前老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20年前小型机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你觉得,15年前小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10年前个人电脑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

  如果你觉得能,那么你知道那两个时代,为IBM提供配套的公司,现在还有多少活下来么?我随便举个例子吧。众所周知,30年前的1956年,是您发明了‘磁芯存储器’,并且把专利卖给了IBM,让IBM造出了人类第一块硬盘IBM 350RAMAC。

  在此之后,您可能因为再也没跟硬盘行业有交集,所以没怎么关心。不过我倒是复盘过这段历史。当世界上只有大型机的时候,那些为大型机提供22英寸硬盘的企业,他们普遍活到60年代末就死了,98%都死了,只有2%转型活到了14英寸时代,为小型机提供硬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