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大明当暴君_画凌烟【完结】(97)

  可大臣们担心啊。

  这一次可不是去陕西那种地方,陕西好歹也是大明的地盘,但大同府外,那是边境,蒙古鞑子和建奴经常光顾的地方。

  你皇帝跑到那里去,万一哪支箭不长眼睛怎么办!

  不过也不是所有大臣都不希望皇帝去的。

  这大明朝的某些官员,是没有节操的。

  对于他们来说,皇帝,谁当都一样,而且崇祯万一死了,找朱家别人来当,日子肯定会更好过。

  这逼狗皇帝没事天天折磨人,太操蛋了!

  去吧去吧,最好是被蒙古人抓去,跟当初的英宗皇帝一样。

  七月初十,崇祯与周婉言吃了最后一顿饭。

  “夫君,在外一切都要小心行事。”周婉言依依不舍拉着崇祯的手。

  “放心好了,朕可是大明天子,就算来十个林丹汗,朕也不怕!”

  这时,懿安皇后张嫣也来了:“参见陛下。”

  “皇嫂来了。”

  “听说陛下要御驾亲征大同府,我便来看看。”

  “没错。”

  “陛下是大明天子,关乎社稷,不可以身冒险。”

  “我大明男儿各个是铁骨铮铮,当年太祖和成祖不也带着大明将士在草原上杀得鞑子哭天喊地么!”

  张嫣忍不住噗嗤一笑,她原本就有倾国倾城的姿色,这一笑就更是好看,看得周婉言都呆住了。

  明明是很严肃的一件事,被崇祯说出来,顿时觉得轻松起来。

  “皇嫂不必担忧,朕速去速回。”

  崇祯一身戎装,英姿勃发。

  在群臣的恭送下,带着御林卫、白杆兵和京卫就出发了。

  一般情况下,皇帝出征都要带上御厨、大臣啊什么的,可是崇祯很干脆,谁都没带,只带了会打仗的人和粮食。

  粮食也是临时准备的,带在身上的。

  至于前线的辎重,已经安排人去通知大同府那边准备了,这也不是崇祯操心的。

  大同镇是九边之一,是用来抵御蒙古人的。

  只不过到了明朝后期,蒙古衰败,建奴崛起,自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再也不能遏制建奴的崛起,此后努尔哈赤越发嚣张,带着他那帮狗腿子在关外横行霸道。

  彼时的蒙古各部已经不再具备当年的威风,虽然林丹汗的骑兵依旧强大,却被努尔哈赤摁在地上摩擦。

  说起来,这和即将发生的己巳之变还有很大的关系。

  林丹汗察哈尔部是正统的黄金家族后裔,蒙古大汗。

  察哈尔有八部。

  八部左翼又被称为山阳察罕儿,由阿剌处(阿喇克卓特)、敖汉、乃蛮(奈曼)、兀鲁(主亦惕)四大鄂托克组成。

  右翼又被称为阿鲁(山阴)察罕儿,由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克什旦(克什克腾)四大鄂托克组成。

  这左翼在东,右翼在西。(古人的东西和现在是相反的)

  努尔哈赤崛起之后,为了解除蒙古的威胁,采用了打压和拉拢两套政策。

  拉拢谁?

  就是东边的左翼四部。

  这些部落在什么地方?

  刚好在蓟镇北边,喜风口那里,就是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皇太极长驱直入的地方。

  也就是说,皇太极是绕开了山海关,借道蒙古左翼四部的地盘,对蓟镇发动了突然袭击。

  这就让大明完全反应不过来了。

  说回到林丹汗,林丹汗是左翼的首领,左翼已经被建奴拉过去,所以林丹汗才和建奴不死不休。

  但林丹汗又干不过皇太极,今年被皇太极摁在地上摩擦了好几次了,实在没办法,就把气撒在大明头上。

  眼下崇祯手中有一万八千骑兵,这算是把京师的马都用上了。

  他带着人,一路向大同镇奔去。

  第77章 私扣军粮,暴怒的崇祯

  可以说,崇祯这个时候接的摊子,确实是一个足够烂的摊子。

  陕西大灾,涉及百万人生死存亡和大明内部造反的大事。

  这种事崇祯必须亲自过去下狠功夫,无论多大代价都要平定。

  其实在陕西的时候,辽东发生了锦杏大战,锦杏之战后,明军放弃锦州、杏山、塔山、右屯。

  这种事崇祯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在大臣们看来辽东事大,而在崇祯看来,陕西事才是最大的。

  陕西刚刚有了起色,袁崇焕也到位了,这大同镇又不安定了。

  正好,崇祯也打算带着自己这段时间训练的亲军出去操练操练。

  士兵除了演习,肯定要经常打仗才能打出锐气来的。

  强悍的军队,都是在实战中打出来的。

  从京师到大同镇大约有500里路,一天一夜就到了大同。

  此时的崇祯,也才十八岁而已,身体正是最好的时候,是他上一世二十六七岁的身体完全不能比的。

  行军一天一夜,崇祯一点也不觉得累。

  林丹汗是六月底开始发动对大同镇的进攻,现在是七月底。

  大同镇倒是在这一个月之内还顽强抵抗了一段时间。

  不过据史料记载,大同镇这一次死了几万军民,可以说损失不小。

  说起这大同镇,有七十二城堡。

  都是大明历年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军事堡垒。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