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美国人:民主历程_[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完结】(40)

  在豪离开美国的期间,缝纫机已经成为人们所喜爱的珍品。一台缝纫机在纽约州西部进行了巡迴展览,展览的广告说,“杨基缝纫机,使你大开眼界!”展览的门票每张十二点五美分。妇女们还把缝纫机缝合的样品带回家给她们的朋友看。一些与豪素不相识的人们在大量制造和销售缝纫机,这些缝纫机的许多使用特点同豪取得专利权的缝纫机是一样的。豪决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于是写信给英国要回了自己原来那台缝纫机,以及他业已典当了的专利局的文件。

  豪向那些侵犯了他的专利权的人发出警告,提出要他们付专利费来购买许可证。那些人全都表示同意,只有一个反对,但是这个人又把其他人组织起来;于是豪不得不去法院打官司。为此,豪就需要钱,他东奔西跑,最后从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律师那里借到了钱来打这场侵犯专利权的官司,而且还是用豪父亲的农场作为借款的抵押的。

  一切准备就绪,十九世纪工业方面的一场决定性争讼就要展开。这场争讼可以说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因为后来同样的情况不断重现,涉及的都是同一类型人物:相互竞争的“最早的发明家”和从中渔利的律师。这种富有戏剧性的斗争导致了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出现,从而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消费共同体。附带的是,缝纫机的发明家们在法庭上旷日持久而引人注目的斗争,实有助于充实那些大量发行的新报刊的版面;而在法庭上就缝纫机新的突出性能展开的公开辩论,也激起了广大消费者对缝纫机的兴趣。

  豪的对头,艾萨克·梅里特·辛格也具有发明家的才干,但是他更目光敏锐,长于销售术,这就使他成为与豪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辛格是一个水磨匠的儿子,在纽约州北部长大。他年轻时就获得了一种岩石钻孔机和一种雕刻机的专利;但他同时也是一名演员兼剧场经理。一八五○年,他有一次偶然见到一台缝纫机,就决心对它加以改进,使之具有更多种的功能。根据辛格本人的自述,他废寝忘膻地苦干了十一个昼夜,终于制出了一台经过改进的样机。他立即开始制造和销售——并且更重要的是大力宣传推广——这种机器。辛格的缝纫机至少在一个方面超过了豪的缝纫机,那就是前者能够连续不断地缝纫。然而,辛格成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具有宣传和组织的天才,以及他向数百万消费者推销缝纫机的决心和毅力。

  辛格声称,豪实际上并不是缝纫机的发明家,所以,他拒绝向豪支付专利权费。辛格在法庭上力图证明,早在豪于一八四六年取得专利权之前十四年,沃尔特·亨特实际上已经造成一台能够进行缝纫的缝纫机;而豪的机器只不过是亨特机器的仿制品而已。辛格和他的律师们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居然找到了沃尔特·亨特的住处,并且最终在一个阁楼上发现了亨特早年的缝纫机的某些部件。辛格与豪花费了大笔金钱,打了三年官司,在一八五四年,法院判决豪胜诉。法院认为,尽管亨特研制缝纫机的路子是对的,但他从未为他的发明取得过专利权,也从未造出过一台可以使用并供出售的缝纫机。“公众使用缝纫机所得到的全部好处,都应归功于豪先生。”豪从此时来运转:他从辛格那里得到了一万五千美元;而且,此后美国每造一台缝纫机,他可获取二十五美元的专利权费。

  然而,好景不长。另外一些人在缝纫机上也有发明,迫使豪不得不妥协。为使自己的缝纫机能在市场竞争中继续畅销,他只好采用别人的专利来改进自己的机器。不久,另外有三家大的缝纫机制造商,每家都掌握某些重要部件的专利,也在法院相互告起状来。

  由于上述这些纠纷,以及另外一些把六、七家大缝纫机制造商都牵连进去的涉及面更广的官司,结果在一八五六年出现了缝纫机制造业大联合。这方面专利权的各个所有者都将其在缝纫机主要部件上的专利集中到一起,形成一笔总的专利权费,再由各专利权所有者分享。在签字前,豪又坚持至少要有二十四家缝纫机制造商参加进来。豪本人可从每一台具有美国国内销售许可证的缝纫机上得到五美元,每台出口的缝纫机则可得一美元,这样他一共得到大约二百万美元。许多愿意支付这笔昂贵的专利权费的制造商都参加这场竞赛,竞相制造和销售缝纫机。

  在一八七一年之前仅仅二十年,缝纫机还是一种珍奇物品,拿在集市上展出,看一看得付十二点五美分的门票钱:然而到了一八七一年,缝纫机的年产量竞一跃而达七十万台;其质量也不断提高。在十九世纪末之前,大约有八千项关于缝纫机及其附件的专利。美国的制造商把缝纫机运往世界各地,竞相争夺市场,从而为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性的消费社会作出了贡献。I.M.辛格公司宣称,到一八七九年时,每销售四台缝纫机当中就有三台是辛格公司制造的。一八八○年,辛格公司的一本小册子大言不惭地题为:《天才的报酬》,副题是《缝纫机的故事》;该小册子扬言:

  航行于世界各大洋的轮船都载有辛格牌缝纫机;在文明人类足迹走过的每一条道路上,缝纫机——这位全球性姐妹大家庭不知疲倦的伙伴都向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不论是德国健壮的主妇,还是日本纤弱的少女,她们都懂得缝纫机欢乐的音调;它的歌声清晰,响亮,不管是长着亚麻色头发的俄罗斯农村姑娘,还是黑眼睛的墨西哥小姐,都一听就能接受。不论是在白雪皑皑的加拿大,还是在一望无际的巴拉圭大草原,它的歌声都无需翻译就能理解;印度的大妈和芝加哥的女郎今夜缝出的都是一样的针脚:皮肤白晢的爱尔兰姑娘那双不知疲倦的双脚,和对外界了解不多的黄皮肤中国姑娘所踩动的都是同样的缝纫机踏板。就这样,美国的机器、美国的智慧、美国的金钱使全世界的妇女部成为相亲相爱的姐妹。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