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烟尘_邢群麟+于海英【完结】(47)

  张廷玉在修《明史》时为其辩解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回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

  大明朝如同历史上的一出闹剧,真是怪事年年有,此朝特别多。除了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祐樘等少数几个明主之外,明朝的许多皇帝仿佛是荒诞剧中的主人公。有几十年不上朝的,有死于红丸的,有热心木工事业的,有微服出行游龙戏凤的,实在是热闹非凡。内有奸宦,王振、曹吉祥、刘瑾、谷大用、魏忠贤、王承恩,相继把持朝政,党争不断;外有边患,蒙古、瓦剌、满洲相继而起,战事频仍。

  等到朱由检即位时,明朝已然日薄西山,妙手亦难回春,但这位新皇帝依然怀有希望,当他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肃清阉党之祸后,朝野上下也曾有所期盼。无奈,大明已经病入膏肓,加之崇祯帝着力做个英明之主,却又有个性上的种种缺陷。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调侃:“明王朝第十七任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但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犹如小学生没有写出博士论文的能力一样。他精力充沛,沾沾自喜于自己明智的措施,发脾气的时候不可理喻,而且几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发脾气。他对自己的错误永远有动听的掩饰,绝不更正,却喜欢他的部下歌颂他英明。”

  或许是因为自幼生活环境很复杂与提心吊胆,直到即位之初,朱由检也一直小心翼翼的,由此决定了他性格多疑、刚愎自用,苛刻而寡恩。他在位十七年中,频繁更迭阁部臣僚,自杀了袁崇焕后,他越发不信任大臣,多次诛杀督抚大吏。

  果真是性格决定命运,虽然他勤于政事,不贪女色,呕心沥血,但他的性格缺陷却又给明朝的统治危机推波助澜。汤纲、南炳文在《明史》陈述了崇祯的三大短板:“一是急于求成,导致了’‘功令太严,吏苦束湿’‘;二是虚荣而刚愎自用,给奸佞之徒钻了空子;三是不信任百官,寄希望于宦官,加深了政治的混乱。”

  因此,对于朱由检,我们只能说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做个力挽狂澜的有为君主,但却亡于煤山的清风明月下。同样作为亡国君,比起软弱无能的汉献帝,荒淫无道的陈叔宝,暴虐无常的隋炀帝,人们对于崇祯还是比较宽容的。连他的竞争对手都为他说了不少好话。李自成在《登极诏》中写道:“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孟森先生说:“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自以为非亡国之君也,及其将亡,乃曰有君无臣。”的确,比起朱由检,朱由校恐怕更像亡国之君,可他运气好一点,早早地死掉了,把上吊的滋味、亡国的苦痛留给弟弟朱由检品尝,而朱由检也只能在“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辩护中欷歔一番。

  崇祯皇帝自缢时,在衣襟上留下了这样的遗言:一行是: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貌恭,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朕百姓一人。另一行是: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三百多年的光阴流转,究竟是海棠树,还是古槐背负着罪名,后人已不得而知,但大明王朝已随末代君主的魂飞魄散而走到了尽头。

  金陵王气黯然收

  北京沦落后,其实明朝并没有最终灭亡,神宗之孙福王在南京被拥立为帝,这就是弘光帝。此时,明朝还有半壁江山,还有各地的数十万兵马,弘光朝却不争气,内忧外患之际,还在为各自的权力梦争来夺去,结果在清军的铁蹄下瞬间灭亡。

  由此,中国人又经历了一场被“异族”入侵的亡国之恨。汤传楹在其《闲杂笔话》中写道:“天下不堪回首之境有五:哀逝过旧游处,悯乱说太平事,垂老忆新婚时,花发向陌头长别,觉来觅梦中奇遇……然以情之最痛者言之,不若遗老吊故国山河,商妇话当年车马,尤为悲悯可怜。”而明末清初,遗老遗少们不仅仅是以最痛之心情吊亡国之恨,还上演了一出出变节投敌的好戏,成了后人任意讽刺和批判的话柄。

  回首江山已半壁

  “明朝于洪武元年(1368)在南京建立,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了北京,一个小皇帝在南京被拥立,一年之后弘光元年(1645),南京被清军攻破。明朝灭亡了。明朝起于南京,终于南京,首尾共二百七十七年。”毛佩琦教授在他的《细解明朝十七帝》一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而在世人的传统观念中,明朝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魂断煤山后,就宣告灭亡了,其实不然,许多史学家与毛佩琦教授都持同一种观点,即明朝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间还要推迟一年。因为,崇祯帝虽然死亡,但淮河以南的地区仍然是明朝的天下。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南京的中央机构并没有撤销,一直很完整地保留着,也就是说明朝自成祖之后一直实行“两京制”,当然,北京政府正常运转时,明朝的南京各府衙只是象征性的虚位部门,可它确确实实又是有形的实体。在南京,不仅六部完整,还有一套都察院班底,有建立一个新政权的条件。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