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_朱维毅【完结】(8)

  “大德意志师”一兵

  我儿子凌凌曾给我推荐过一个采访对象,他叫罗迪,在“二战”期间曾在“大德意志”机械化师当过兵。我听说此事后很有兴趣,因为“大德意志师”是当年德军中的超级主力,头号机械化师,在这个部队中干过的人必定经过血战。

  说起来和罗迪老人的相识,那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儿子凌凌还是一个中学生。他所在的柏林阿斯卡中学是一所建于1875年的老校。1954年,学校为纪念在两次大战中死去的本校师生而建造了一个祭坛,并整理出了一部死者名册放在祭坛上。名册上记载着352个阵亡军人和14个遇害犹太人的姓名,罗迪先生在战争中阵亡的两个哥哥的名字也记录在案。

  这本名单式的纪念册对其纪念对象没有做仔细区分。从记录学史,警示战争灾难的作用上说它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问题出在了摆放它的位置:它被摆到了死亡师生祭坛上,这就有了几分悼念阵亡侵略者的嫌疑。鉴于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对此不断表达出的异议,校方于1975年拆除了这个祭坛,并收起了那本名册。

  2000年,早已退休的罗迪先生应邀参加了阿斯卡中学建校125周年的校庆,也准备借此机会想顺便凭吊一下两个死去的哥哥,结果他发现那个祭坛早已被拆除25年了。老头愤怒地找到校长质问:“难道死去的士兵就不是纳粹的受害者了?”

  就在那次校庆活动中,他以自己的“二战”经历现身说法,给一批学生作了一个题为《教育和战争》的报告。我儿子听完报告后找到他问:“您能不能和我爸爸谈一次呢?他正在寻找您这样的老兵。”就这样,我认识了罗迪。

  图3-1:两张照片,61年之隔。左图为1941年刚加入国防军时的小伙子罗迪。右图为2002年在柏林述说“二战”经历的老年罗迪。

  老人住在柏林的新克恩区的一条商业大街旁。他居住的楼房是一幢19世纪末的建筑,“二战”时的柏林大轰炸也居然被它挺了过来。这是一座典型的老式柏林住宅楼,外墙厚达半米,分前楼和后楼,中间有一个天井。楼高5层,每一层楼有3套独立的单元房。大门均由厚橡木打造,每套房子都是4大室加两大厅,居住面积达200多平米,室内净高近4米,房间宽敞而明亮,由此可以看出100多年前的柏林中产阶级的居住水平。惟一比不上现代建筑的是,这种老式的套房里只有一个卫生间,厨房和卫生间的空间也相对狭小。

  老人在3楼和4楼各有一套这样的单元房,他和老伴一人住一套,白天凑到一起做饭吃饭,晚上就各回各的单元房。对此他幽默地调侃道:“现在不比当初谈恋爱的时候了,那时候是要往一起贴的。”

  这幢楼房是他的家族遗产,他的母亲就出生在这个楼里。他拿出一张相片递给我:“看,这是我妈妈。”相片是一个在摇篮里抱着奶瓶的大眼睛金发小女孩。我刚想说可爱极了,但又觉得好像不太合适,便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告诉我:“我们家有照相的传统,属于世界上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一批家庭。现在你想要在欧洲老百姓家看到这么老的相片是很难的。”

  罗迪老人身材高大,只是背微微有些驼,头发和胡子都是白的。他思维敏捷,热情好客,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的人。在我到来之前,他已经在客厅摆放好了葡萄酒和厚厚的一摞相册。人越老,就会把相册看得愈加重要,而且越愿意一边翻着相册一边谈过去。在这一点上,德国人和中国人并无区别。

  老人拿出一张免冠军人照给我:“看,这是我入伍两个月后的照片。”口气中不无得意。相片里的小伙子的确很帅,拍照的时间是1941年4月15日。他告诉我说:“我当时身高1.83米,现在缩了5厘米,成小老头了。”

  罗迪先生出生于一个殷实富足的商贾人家。他的爷爷是柏林第一家做葬礼服装的公司创始人,同时兼做农产品贸易。1907年,爷爷在东部波美拉尼亚建了两个大粮库。战后,波美拉尼亚划给了波兰,粮库也被无偿征收了。对此罗迪耿耿于怀,退休后还专门去那里看过一次,他发现粮库还在,但已经非常破旧。他给我看了同一粮库在80年前和现在的两张照片,从照片上我读出了岁月。

  1913年,罗迪的父母结婚了。次年父亲在柏林的格林内瓦特森林区自建了一幢别墅,然后就有了他们兄弟4人的先后出生。罗迪排行老三,生于1921年。在他5岁的时侯家里开始拥有汽车了,还雇了一个专业的司机,他们成了早期的德国有车一族。这辆车平时在父亲的公司里使用,到了星期日就用于全家外出兜风。在一张发黄的照片里,我看见罗迪一大家人坐在一辆黑色的奔驰敞蓬轿车上,方向盘边坐的是穿皮衣戴皮帽配风镜的司机,他留着两头翘起的大胡须,在镜头前作骄傲状。车里的人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得满满的。罗迪说:“您想想,爷爷奶奶我爸我妈再加上我们4个秃小子都要坐进去,不使劲挤怎么能行?”

  图3-2:希特勒青年团在野外宿营活动。上图:在户外搭建的帐篷营地。下图:孩子们用跳越篝火堆来显示“男子汉气概”。希青团以培养“优秀的亚利安人”和效忠第三帝国的准军人为目标,承担着帮助德国少年洗脑、健身、组织化这三大使命。自1936年12月起,纳粹把希青团变成了一个强制性组织,年纪在14-18岁的健康德国男孩都要无条件加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