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_[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完结】(100)

  这些年对我来说简直是感受丰富多彩,瞬息万变。我在为戈尔巴乔夫和爱·安·谢瓦尔德纳泽(现在人们基本上纯粹由于事过境迁而忘记了或曲解了他们在结束冷战中的作用)工作时没有错过一次苏美峰会,实际上参加了部长级的各次谈判,部长级谈判一连几小时讨论研究具体的,有时在技术方面十分复杂的问题,翻译了同英国、印度、加拿大、以色列、约旦、澳大利亚、菲律宾、尼日利亚、南非共和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部长的会谈。这一切不仅在职业上,有时甚至在体力上都是不堪重负的,但有一条理由支持了我,因为我相信我参与了对我国和世界都是迫切需要的历史事件。

  跟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打交道的是一些值得尊敬的伙伴。我当然记得最清楚的是美国人。起先是里根和舒尔茨——他们是不同的人,体现了美国民族性格的不同方面,很好地互为补充。顺便提一下,舒尔茨是第一个提出在谈判中使用同声传译的人。谢瓦尔德纳泽不顾他的一些副手的疑虑,同意了这个建议,1985年6月美国和苏联代表团赫尔辛基会晤时第一次同声传译的试验十分成功,尽管我们这位不久前被任命的部长十分激动。后来当时采取的模式定了下来:在代表团谈判时使用同声传译,而在一对一谈话时使用现场翻译。

  同年9月,谢瓦尔德纳泽在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了里根总统。我也是第一次见到里根,应该说他给我的印象相当出乎意料:这位著名的“邪恶帝国”论的始作俑者十分客气,十分殷勤好客,我甚至想说他有点想讨人喜欢。后来我才相信这确实是他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个特点非常吸引人。但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当然是很不一样的人,很难找出更不相同的人来了:一位是从前好莱坞的演员、后来是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他交往的都是“富人和美女”;另一位是来自斯塔夫罗波尔草原的人,长着一双联合收割机手的大手,从苏维埃体制一级一级走上来。里根的反共观念尽管有些肤浅,却十分由衷,而戈尔巴乔夫起初“背了”太多的苏联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陈规戒律。这两个人(尽管不是马上,也不容易)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不让自己从苏美接近的道路上偏离方向,这一点给他们这两位政治家和历史人物带来了荣誉。因为在这条路上有着太多的坑坑洼洼,还有太多的暗中破坏、挫折和是人都可以理解的失误。

  但我们当时并不是全都清楚,有些东西表现得不正确或不精确。当然也有假情报。假情报也许起了某种作用,因此赖莎·马克西莫夫娜·戈尔巴乔娃和南希·里根的关系恶化了。我在她们交往时并没有在场,但得到的印象是她们起初互相不理解。后来我们从跟当时里根的助理、后来任驻苏大使的杰克·马特洛克的谈话中得知,南希积极促成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接近,甚至帮助消除政府中反对接近的人的抵制。赖莎·马克西莫夫娜当然全面支持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她在我国摆脱孤立状态上的作用难以估量。后来当戈尔巴乔夫夫妇和里根夫妇会面时(1990年戈尔巴乔夫访美时和在戈尔巴乔夫退职后里根请他们夫妇去他的牧场时)接触是亲切的、温暖的。

  在帮助苏美最高领导人找到共同语言方面,任何人都不及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是在我们刚摆脱冷战的时期所能做到的程度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1997年。舒尔茨在我参加的一次会议上讲了话。他看到我和改革时期外交部新闻司司长Г.И.格拉西莫夫后,马上请我们去吃午餐。席间我们热烈讨论了当时俄美关系曲折发展的经过。前国务卿当时谈了一个我永远不忘的想法。他说,我们同你们互动时,竭力想向你们证明,尽管分歧不少,但我们是尊重你们的。我和格拉西莫夫证实说,这一点我们当时感觉到了。尤其是舒尔茨的态度。应该归功于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因为他们充分肯定了他的立场和人品。

  但问题不仅在于“尊重”。从舒尔茨本人和其他当时事件参与者的回忆录中可以知道,当时里根政府中围绕同苏联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舒尔茨并非全赢了。但赢得主要的战斗——围绕销毁中程导弹的条约——的则是那些忠于总统的话(因为客观上有利于我国、但被戈尔巴乔夫之前的领导人拒绝了的“零点方案”是罗纳德·里根提出的)、忠于清醒理智和我称之为国际正派原则的人。当我们接受了这一方案时,想破坏条约签订和批准的大有人在。我只提几个人:在不同阶段在不同程度上反对这一条约的有亨利·基辛格、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玛格丽特·撒切尔、弗朗索瓦·密特朗。我以为,正是舒尔茨和里根坚持推动这一条约,才使戈尔巴乔夫相信我们的关系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信任,这就意味着应该快一些决定我军撤出阿富汗之类的问题。

  我在我写的《我为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工作的岁月》一书(1997年在美国出版)中谈到,1987年12月在白宫签署中程导弹条约后我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一对一”坐车返回苏联使馆。戈尔巴乔夫情绪很兴奋。我不清楚我怎么会在这种场合问他(毕竟当时总书记是非常高的、几乎是“到了顶的”人物):“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对阿富汗到底该怎么办?”“我们会作决策,”戈尔巴乔夫简短地回答说。确实不久撤军了,有尊严地撤走,而不是“仓皇逃命”,戈尔巴乔夫后来多次说过,他力求不出现这种情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