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_[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完结】(41)

  戈尔巴乔夫认为无法靠强力维护统一国家,于是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在中央不断削弱和出现两个政权[37]的形势下,联邦总统和各共和国领导人之间开始进行马拉松式的谈判,这一谈判被称为新奥加廖沃进程。为了拯救联盟国家,苏联总统同意与代表民族精英利益的各共和国领导人分享权力和联邦财产。新奥加廖沃进程是一件“极其错综复杂的事情”[38],在这一进程中许多方面、实际上是许多潜在国家的利益得到了协调,这一进程的成果是新的联盟条约。但条约的签署被1991年8月保守派和激进派在莫斯科的公开冲突而打断,这一冲突为“地区—民族”离心势力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今天,在评价准备就绪的联盟条约方面,各种意见大相径庭。戈尔巴乔夫认为“那些在当时阶段为焕然一新的联邦制国家奠定了基础的原则具有生命力……”[39]赞同这一种评价的有他在“条约方面”的最亲密助手格·沙赫纳扎罗夫。[40]

  但过去(和现在)远非所有人都赞同这一评价。总体来看,八月阴谋分子以及其他某些有权势的政治人物均不同意这一评价。当代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位主要人士认为,实际上条约“……意味着苏联作为一个统一国家不复存在”[41]。

  尽管这场背靠背的争论完全是虚拟的,但我认为戈尔巴乔夫—沙赫纳扎罗夫的评价更正确。因为他们说的是趋势,并没有预言可能的结局,而他们的论敌却把联盟国家在条约签署后解体的现实可能性当成了既成事实。事实不是这样:在提出的结构内联盟将成为比今天的欧盟组织更紧密的构成体。

  实际上联盟条约记录了联盟中央和各共和国精英在苏联政治历史这一关键和极不稳定时刻的某种力量对比。从这个条约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联盟国家得到巩固或完全解体。事实果然如此,这给错综复杂和缺乏研究的改革历史蒙上了阴影。

  我们仅仅谈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重大问题的个别层面。这一问题的许多方面和特点甚至没有提到。因为同时提出和要解决的还有对我国和世界真正命运攸关的对外政策问题。外交突破的准备和实施需要很长时间和巨大努力,而冷战在苏联完全能够接受的条件下的结束给了我们这一切。或者,比如说,意识形态在改革领导人的政策中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过去和现在都是戈尔巴乔夫的指路明灯。我们假设命运女神向他微笑,他在他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以胜利告终,我们会处于什么环境中呢?会处于许多人谈到、但没有人看到的“具有人的面貌的社会主义”中吗?或者这是保留了以前时期社会成果的“社会民主资本主义”的某种方案,是吗?问题,除了问题还是问题……改革留下的问题比答案多得多。

  注释

  [1]例如А.С.巴尔先科夫《俄罗斯当代历史概论》,莫斯科2002年版,第43、81、172页。

  [2]同上,第49页。

  [3]格·沙赫纳扎罗夫《自由的代价》,莫斯科1993年版,第28页。另见第29—30页。

  [4]同上,第28页。

  [5]同上,第29页。

  [6]详见А.С.巴尔先科夫前引书,第58—63页。

  [7]米·谢·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1卷,莫斯科1995年版,第338—342页。

  [8]同上,第342页。

  [9]同上,第343页。

  《奔向自由》 第一部分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三个分水岭(7)

  [10]瓦·梅德韦杰夫《在戈尔巴乔夫的班子里》,莫斯科1994年版,第44—45页;格·沙赫纳扎罗夫《有领袖与没有领袖》,莫斯科2001年版,第325页。

  [11]А.С.巴尔先科夫前引书,第74—78页。

  [12]戈尔巴乔夫本人认为1986—1987年之交是“改革的第一次严重危机”(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1卷第311页)。

  [13]安·格拉乔夫公开提出躲开“赫鲁晓夫在例行中央全会上‘被解职’这一如影随形的幽灵”。安·格拉乔夫《戈尔巴乔夫》,莫斯科2001年版,第236页。

  [14]米·谢·戈尔巴乔夫《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思考》,莫斯科1998年版,第69页。

  [15]米·谢·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1卷第363页。

  [16]瓦·梅德韦杰夫前引书,第54页。

  [17]转引自安·格拉乔夫前引书,第247页。

  [18]同上,另见第218页。

  [19]持这种观点的是最后一任总书记的两位“政治”助手阿·切尔尼亚耶夫和格·沙赫纳扎罗夫。参看阿·谢·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六年》,莫斯科1993年版,第241—242页;格·沙赫纳扎罗夫《有领袖与没有领袖》第421、430、431页。

  [20]А.С.巴尔先科夫前引书,第121页。另见第122页。

  [21]光是在苏共中央机关工作的就有将近3000名工作人员。而党内机关权势分子的党羽的数量要多100倍。1988年秋,当第一次机关大精简开始后,要辞退的有80—90万人(阿·谢·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六年》第233、235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