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_[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完结】(42)

  [22]参看阿·谢·切尔尼亚耶夫前引书,第242、356页;格·沙赫纳扎罗夫《有领袖与没有领袖》第425、428页。另见米·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2卷第540页。

  [23]米·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2卷第538页。

  [24]安·格拉乔夫前引书,第254页。

  [25]米·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2卷第524、542、548页。

  [26]参看格·沙赫纳扎罗夫《有领袖与没有领袖》第410页。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问题不在于人,而在于人的职能”。诚然,持这种观点的安·格拉乔夫还认为,“……戈尔巴乔夫实质上没有为‘第二个党’——改革党(即支持改革的普通党员。——作者注)在组织上的形成做任何事情。”安·格拉乔夫前引书,第228、229页。

  [27]参看阿·谢·切尔尼亚耶夫前引书,第217页。另见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1卷第387页。

  [28]米·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1卷第347页。

  [29]格·沙赫纳扎罗夫《有领袖与没有领袖》第429页。

  [30]参看瓦·梅德韦杰夫前引书,第74—75页;格·沙赫纳扎罗夫《有领袖与没有领袖》第326—330页;阿·谢·切尔尼亚耶夫前引书,第238页。

  [31]米·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1卷第509页。

  [32]回首往事,阿·切尔尼亚耶夫悲哀地认为:“不光是利加乔夫没能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助手’。而且整个当时的管理机关也是如此。悲剧的根源就在这里。”——阿·谢·切尔尼亚耶夫前引书,第250页。

  [33]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回忆了党的领导人对第比利斯血腥事件的反应,他写道:“……我们的干部认为政治手段是软弱的表现。他们的主要论据是——强力。”——米·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1卷第515页。

  [34]参看米·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1卷第496、501、514、517、518页,第2卷第499页。

  [35]米·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1卷第520页。

  [36]转引自安·格拉乔夫前引书,第301页。

  [37]瓦·梅德韦杰夫和格·沙赫纳扎罗夫也认为国内两个政权的出现是在1991年3—4月,即在当年发生极其尖锐的政治危机之后。参看瓦·梅德韦杰夫前引书第181页;格·沙赫纳扎罗夫《有领袖与没有领袖》第402页。

  [38]格·沙赫纳扎罗夫《有领袖与没有领袖》第411页。格·沙赫纳扎罗夫这位未来条约“之父”后来回忆说:“围绕这份文件群情激昂、众说纷纭。”——同上,第401页。

  [39]米·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2卷第550页。

  [40]格·沙赫纳扎罗夫《有领袖与没有领袖》第417页。

  [41]А.С.巴尔先科夫前引书,第207页。

  《奔向自由》 第一部分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国际社会民主党(1)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国际社会民主党

  亚历山大·维贝尔

  米·谢·戈尔巴乔夫以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接见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是社会党国际裁军协商委员会。这是在1985年3月22日,该代表团团长是芬兰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理事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副主席卡列维·索尔萨,代表团成员有社会党国际秘书长彭蒂·韦内宁以及来自奥地利、英国(工党)、西班牙、加拿大、芬兰、法国、联邦德国、瑞士、日本等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的理事会成员。

  社会民主党人在改革开始之前很久就表示对与苏联领导人直接接触有兴趣。德国社会民主党也是如此,该党主席维利·勃兰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不顾当时在西方保守派中占上风的对抗主张,把消除欧洲分裂的前景与和平共处和缓和的政策连在一起,顺便说一下,他在这方面得到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充分理解,勃兰特不接受“过分夸大的威权主义论”,他在那一时期得出结论,说“共产主义制度并非死水一潭”[1]。

  当然,对于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领导人来说摆在首位的是德国问题。勃兰特的观点与波恩官方方针不同,他认为必须承认民主德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的事实,必须承认沿奥得河—尼斯河划定的边界,在他看来,只有同苏联达成协议,而不是同苏联相对立,德国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2]。东方集团国家事态的发展使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有理由相信各国共产主义政权内部将会逐步发生变化,相信缓和政策和东西方之间新的关系的建立将促进这一变化的发生。

  上世纪60年代末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获得了把这些认识变为实际政策的机会。1969年9月勃兰特就任联邦德国总理,领导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勃兰特的东方政策(从其获得这一名称时起)不顾以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为代表的右翼反对派的反对,很快就宣布承认民主德国和沿奥得河—尼斯河划定的边界,这一点在1970年的莫斯科条约和联邦德国同波兰、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签订的条约以及四大国关于西柏林的协定中得到了确认。这样就为上世纪70年代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