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不良人(下)_庚新【完结】(1018)

  说完又看向身旁的程务挺:“程务挺可为副。”

  一听此言,程务挺大喜,忙叉手行礼以示感激。

  相比西面崛起的大食帝国。

  东面那些叛军,只能算小杂鱼。

  武媚娘前后思量,微微颔首:“善。”

  然后目视苏大为:“那依你之见,需要出动多少兵马?”

  “若是我领兵,万人足矣,考虑周全的话,应当发精兵两万。”

  “兵从何处出?”

  大唐天下府兵,大半都在关中。

  关中遭灾那情况,如今基本是抽调不出什么人手了。

  苏大为对此早有预料,成竹在胸道:“当年太宗为了防备高句丽,以及对辽东用兵,在此方向设了数十折冲府。

  此次对辽东出兵,从这些折冲府征召,足够应付。”

  “粮草?”

  “我在兵部有过计算,比起关中,江都荆扬收成还算安定,略有富余。派战船沿江出海,沿路便可征召粮草,只须朝廷一纸调令。

  人力、辎重,兵甲,沿路都可备齐。”

  听苏大为这么一说,武媚娘的眉眼一时柔和下来。

  方才脸上笼的寒霜稍敛。

  对上位者来说。

  办事是第一位的。

  苏大为不但能办事,还懂得怎么节省。

  若按他这么说,关中可不动一兵一卒,只用一纸调令,遣一些军将,便能将此次辽东叛军解决。

  哪怕最挑剔的老板,也挑不出毛病。

  “且慢。”

  就在此时,一直没出声的狄仁杰忽然出列道:“敢问苏尚书,方才所说辽东叛乱,除了新罗,还有倭国在后方支持。

  新罗这里派刘仁愿出兵。

  那倭国如何?”

  被狄仁杰一提醒,李弘和武媚娘也反应过来。

  众人目光再一次集中在苏大为身上。

  “爱卿有何策?”

  “倭国距离新罗颇近,的确不可不防,但现在要多抽调人手,也不太容易。”

  苏大为略一沉吟道:“我记得我昔年麾下娄师德是荆扬人,这两年他应该是回荆扬了吧?”

  武媚娘皱眉,在脑海中回忆娄师德此人。

  李弘在一旁道:“他现为扬州司马。”

  “那就好办了。”

  苏大为抚掌笑道:“昔年臣征倭岛,靠的就是娄师德和王孝杰等将,此次再征召此二人入伍,命他们率领小队精锐,以轻舟暗渡倭岛。”

  “呃,派小队人登倭岛,然后呢?”

  “再派都察寺暗探协助,当年打下倭岛之后,也收了不少人手,应该会有一些人剩下。”

  苏大为道:“娄师德等人熟知倭岛情状,先以都察寺暗探联络倭岛旧部,命他们伺机起事,若有机会,娄师德等人,再出面扩大战果。”

  “这能成吗?”

  李弘脸露狐疑。

  苏大为说派小队人,小队人是多少人?

  几十人撑破天了。

  靠这几十人能打下倭岛?

  苏大为不慌不忙道:“此计主要是分散倭贼的注意,在他们国中制造乱象。若成,娄师德可向刘仁愿借些人手,扩大战果。

  若不成,他们可退往新罗休整,不会有太大损失。”

  这么一说,所有人听懂了。

  苏大为此计,是利用以前在倭岛上留下的暗桩,对倭国内进行破坏。

  以分形势。

  若国中生乱,短时间内,倭王高市想必没时间去管新罗的事。

  成了固然好。

  若不成,大唐也没什么损失。

  只要拖上一段时间,待刘仁愿和程务挺将新罗人的精锐兵卒打掉,目地便达到了。

  单独一个倭国,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对了,臣再保举二人,俱为百济名将,一是黑齿常之,二是沙吒忠义,命他二人前往百济招揽本族旧部,从侧翼分新罗之势,相机而动。”

  沙吒忠义本为百济大将。

  在百济被大唐苏定方攻灭后。

  于苏大为镇守百济期间,发动复国叛乱。

  最后被苏大为所破。

  势穷后,被黑齿常之说动,投了苏大为。

  并改名为沙咤忠义。

  以示永不背叛之心。

  而黑齿常之更是赫赫有名。

  为大唐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百济归化名将。

  本人也是百济大族族长。

  有这两人出马,自然能拉起一帮人马。

  而且这两人对大唐的忠心,毋庸置疑。

  经得起历史考验。

  武媚娘对苏大为这番布置十分满意。

  “以高侃为总管,征召辽东各族为仆从。以黑齿常之和沙吒忠义入百济,从侧翼牵制新罗。以刘仁愿和程务挺从海路直击新罗首府。

  再以娄师德、王孝杰等人,扰乱倭国,使其无法助新罗。

  整个战略,出兵不过两万,而且以荆扬提供。

  善!大善!”

  武媚娘回头看向李弘:“圣上,你以为如何?”

  李弘早已喜不自禁,忙道:“儿臣之见,就依苏郡公之策行事。”

  武媚娘微微颔首:“不错。”

  她转向苏大为:“辽东的事定下了,西域却又如何?”

  凡事必有轻重。

  相比辽东的癣疾之患。

  西域方是大唐的心腹大患。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