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_西风欺客梦【完结】(83)

  江忠源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清楚地看到太平军的长处和清朝军制的弊端,关于这些问题的思索,大多体现在其《条陈练兵疏》的著作中,基本上湘军的整个建军思路,都在江忠源的这份奏折中成型,曾国藩后来不过是照抄和填补细枝末节。江忠源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以勇代兵”。他认为绿营的弊端,在于各不相救和赏罚不明,只有裁汰这些完全无用的冗兵,以练勇代替,才有胜利的希望。

  江忠源希望能练勇三千,再选调绿营精兵六千,与楚勇凑足一万人,以备讨伐太平军之用。江忠源一直没有这个练兵的机会,他一直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前线疲于奔命,手下兵将甚少,处于处处挨打的局面,没有时间和地盘按自己的思想练兵,所有这些想法,无异一纸空文。一直到清廷给予曾国藩团练大臣的任命,湘军的组建才有了可能。

  据《湘军志》说,“楚军起于江忠源,其时以三百人从乌兰泰,不能成营制。后忠源官尊师众,第从先廓之,而法制不改。曾国藩既请练军长沙,奋然以召募易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农民,各自成营”。 江忠源的“楚勇”虽然已经具备湘军质直坚朴的风气,但仍然是一只“尚剽锐,营制疏略”,战斗力不稳定的半职业兵,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领的个人魅力。曾国藩要建立的湘军,是一只旧时代的职业兵种,要有严密的营规,使得部队的战斗力稳定。因为罗泽南和弟子李续宾等在湘乡练勇,名声很大,曾国藩调罗泽南、王錱等人的部队千人到长沙,作为湘军的基干,开始扩军,最终练成湘军万人。

  第六节 湘军崛起(下)

  绿营兵的缺点,江忠源认为是各不相救,曾国藩又加上了“胜则深妒”。湘军改弦更张,自然要建立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军队”。要让部队同气连枝,自然要保证将领同气连枝,而且是不怕死的硬汉。因此湘军将领,多选湖南本地书生,这些书生读圣贤书,修程朱学,自然要比粗鄙的绿营汉子讲道义,认死理一些,再加上同乡、师生的关系。湘军将领与绿营将领相比,各不相救、互相争功的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为了打造湘军的精神,曾国藩把忠义血性放在选将标准的首位。所谓忠义血性,就是要求将领们卫道、保教,誓死捍卫清王朝。曾国藩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曾国藩以这个标准,选拔了不少读书人。据统计,湘军中,姓名可考的将领一百七十九人,书生出身的占一百零四人,分统领四十三人,书生出身二十八人,统领十三人,书生出身八人,统帅三人,胡林翼、左宗棠、江忠源,全是书生。在湘军将领里,层次越高,书生占的比重越大,前人论湘军为书生文童率领的农夫,不无道理。有书生领兵,虽不能保证人人是兵家,但书生“我不知战,但知无走,平生久要,临难不苟”,战斗力自然久上去了。

  除了将领的选拔,湘军对士兵的选拔也很有特点,江忠源认为士兵的选拔,“胆气为上,坚朴次之,技艺又次之”,曾国藩对此更有些发挥,挑选士卒的标准是“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一句话,湘军要用的,是穷乡僻野、朴实土气的农夫,主要是因为朴实土气的农夫身体健壮,适于作战;为人老实,便于整肃成军;愚昧少心窍,便于洗脑愚兵。

  为了加强军队的指挥,曾国藩也采取了相当有力的措施。在中国古代,帝王为了削弱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往往采用使兵将各不相识的办法。要强化军队的战斗力,自然要反其道而行之,强化将领对士兵的统御力,使“兵随将有”,兵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有一层利害相关,同气连枝的“合伙人”关系,使得士兵死心塌地为将领卖命。湘军从建立之日起,摆明了就是要建立由将领完全控制的“私兵”,自然曾国藩要在兵将关系上下死力气。曾国藩给湘军定下的规则是,兵由将募,兵随将有。首先是将领统帅的士兵,必须亲自招募。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层层控制。总之,湘军每一级官员的下级,都由他自己在熟悉的人中挑选,上级和下级在从军前本已是姻亲、师生、邻里关系,关系密切而融洽,彼此个性也熟悉,上级挑选下级当兵吃粮,又成为下级的“恩主”,使下级对上级有感恩之情。这样一来,湘军就完全成为一个封闭性,宗法性的军事集团,团结力空前。曾国藩还规定,作战中,如果因士兵作战不利而营官毙命,则一营士兵全部裁汰,不再有当兵吃粮,升官发财的机会,这样士兵更加拼命地为官长出死力。学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关于国防开支一章论说,在近代的国家常备军产生之前,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可以视作民兵,而以游牧民族的民兵最为善战。原因在于:冷兵器时代,大兵团作战中,士兵对将领的服从性、对命令执行的坚决程度,远远比武艺的熟练更能影响部队的战斗力,而游牧民族的将领和士兵,在生活里是酋长和牧民的关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相处,牧民已经习惯了服从于他的酋长,战争时服从酋长担任的将领的军令就十分自然。而农耕民族的士兵,每年和他的将领呆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少,在服从他的命令上就显得困难。这是相当精辟的见解,曾国藩的做法,实际上与游牧兵团相同,他的士兵,在平日的生活里,正好是将领的佃户、亲属、学生,对服从将领已经习惯。湘军以乡土感情和封建地域观念所固有的排外心理来维持军队的团结,增强军队的向心力、凝聚力 ,“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人怀忠愤,如报私仇,前磨百折,有进无休”。(《江忠烈公神道碑铭》)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