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文明的种子_吴彦鹏【完结】(20)

  首先,无论是石油,还是煤炭、天然气等其他碳氢化合物,它们都是地球特殊的生态环境经历几亿年才形成的,我们常叫它们化石能源。它们的储量都是有限的,按照人类现在的消耗速度,早晚都要枯竭。根据英国能源调查委员会2010年公布的一份报告,全世界常规石油产量目前可能已经达到顶峰,2020年之前将达到终结点,2050年将面临枯竭,只是各国政府没有勇气面对这个危险。

  其次,燃烧化石能源获取能量的方式,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颗粒物,从而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加速全球变暖。而随着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越高,燃烧量越来越大,破坏力也越大。

  但无论是能源危机还是我们对化石能源未来的悲观预期,都没能很好的抑制它的生产和消费。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得起汽车、用得起汽油。比如过去十年,仅中国的私人汽车拥有量就从600万辆增长到6000万辆。目前每年的石油消费量早已超过了4亿吨。

  另外有意思的是,百年来石油固然让中东和非洲的产油国的统治者大发横财,但并没能给当地人民带来社会福祉。国际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在经济发展、*、冲突、新生儿死亡率以及扫盲率等方面,石油拥有国的表现要远比那些资源匮乏的国家差得多。比如,在非洲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尼日利亚,当地的炼油厂破败不堪,运输管道年久失修,汽车经常无油可加。而该国的领导者宁可将原油卖往海外也不愿意投资修建炼油厂。经济学家称这个现象为“资源魔咒”。而当资源枯竭时,留下的很可能是一个没有资源、没有环境和没有富人的地方。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能源危机实际上是生产力危机。人类的脚步不断进步,需求牵引着强大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像是把双刃剑,它的破坏性如果不能得到约束,很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受物质的稀缺程度影响的,简单的说就是“物以稀为贵”。但商品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于生产力水平,马克斯早在《资本论》中就说过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发展可以让稀少的东西可以相对变多,贵的东西变得廉价。比如灵芝、珍珠、人参这些东西,在古代很贵重,但现在有了人工养殖,价格已经很低廉。但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蒙蔽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并且生产越发展,价格越不能反映资源状况,因为影响价格的因素不是资源的稀缺性而是产能。石油就是一个例子,就算勘探者知道明年石油就会枯竭,但今天的石油价格还是很低。因为市场只看到了产能而忽略了储量。再想一下,到现在为止,为什么电动汽车依然卖得不好,还不是因为和燃油汽车比起来,它的使用成本高了点。如何才能让大家马上用上电动汽车?最好让石油价格继续涨起来。

  表面上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很多领域能够得到可靠的分析数据。但我们也逐渐发现,数字并没有解决我们的短视问题。

  比如:为什么现在选举出来的领袖越来越让人民失望?领袖的伟大就在于他的高瞻远瞩,而选民的意识常常很短视,如果这些政治人物把太多的精力用于民意调查和下一次选举,选民时时刻刻控制他的行为,那就是现代*的悲哀。媒体号称无冕之王,而现代媒体的表现如何呢?看看那些主编吧,整天盯着收视率(电视)、发行量(报刊)、PV(网站)。如果观众喜欢什么,媒体就送上什么,那只能让整个传媒行业失去良知,越来越庸俗化、猎奇化。

  看来生产力危机的根源还是人类的短视。

  工业革命距今只有200多年,从时间上看,这只是几代人的时间,这只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一小段。但从生产力看,最近的200年比人类以前所有生产的总和不知要大多少倍。以至于,我们的价值观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人类真是奢侈的物种,为了喝口水宁可消耗掉一个塑料瓶,为了一个坟墓宁可消耗大片土地和建材。

  在中国,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出现在最近30年,几亿农民从耕种的土地走进城市,他们迫切的需要汽车、廉价塑料用品……产生大量生活垃圾,而忽略了这种大规模需求的破坏力。在人类进城后,急需解决传统观念的短视问题。

  我们号称万物之灵,可以瞬间触及地球任意角落,但在人类落下脚印的地方,曾经和我一起存在兄弟生物却在一个个灭亡。现在地球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个国家有自己的利益,但我们必须建立整个地球的生态观。

  ……

  工业革命之后,为了追求更多的动能,人类燃烧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我们可以不用担心能源问题,因为没了石油,我们还可以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但我们必须关注短视问题。不是因为地球只有一个,而是人类只有一次机会。哪怕一次短视引发的核战争或生化危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都有可能毁于一旦。灾难过后,地球还是一颗行星,只不过我们没了。

  精神家园

  2008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核心形式的体育比赛,但实则是一场人类文明的一场盛宴。为了这个只有16天大型活动,北京从1993年就开始申办,在2001年申办成功后,北京用七年时间,大约投入了5000亿进行筹备,相当于每天投入2亿。在16天中,北京接待了200万游客,其中包括200多个国家的大约10000名运动员和20000名新闻记者。开幕式有80多个国家的元首、领袖亲临现场,全球40多亿人观看了长达4个小时的电视直播。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