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史中的帝王术:王道_任浩之【完结】(65)

  重振皇威

  与很多开国皇帝一样,赵匡胤虽然用计谋取得了皇位,但并不能表示从此就拥有了广阔的江山和至高无上的权利。当时宋的北边有实力强盛、称霸漠北的契丹政权,在契丹支持之下的北汉也时不时地对宋朝进行骚扰。在赵匡胤刚刚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困境正是当年他的旧主、后周世宗柴荣所面临的问题,他所要实现的理想也正是柴荣早就想做而未来得及实施的。

  客观地说,与小小年纪、不谙世事的周恭帝比起来,能力出众而又手握军政大权的赵匡胤确实更适合掌管天下、把握政局,也只有他能够尽快结束战乱的局面,使中原重归一统,重现汉唐盛世。如果抛开“家天下”的眼光来看,除了国号从周变成宋,皇帝从姓柴变成姓赵以外,赵匡胤确实是柴荣未尽理想与事业的最好继承人。而他的夺位除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之外,也确实符合了历史与时局的要求,真正是“天命所归”的结果。

  但赵匡胤很珍惜轻松到手的江山,他不打算让“天命所归”的好戏再度重演。自唐朝灭亡以来,武将们擅立天子的事情可说是少见多怪。赵匡胤自己当了皇帝,建立大宋王朝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杜绝这样的“天命”,消灭手下那帮武夫在擅言废立、改朝换代方面的潜在力量,彻底清除了其他人黄袍加身的可能性。

  赵匡胤首先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这个帮他登上帝位的名词从此成为历史。下一个需要整顿的是禁军,因为他自己就是靠手握禁军大权而终成大事,其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如果能把禁军的统帅权收在自己的手中,将是再保险不过。当时为赵匡胤统领禁军的是已经跟随他多年征战沙场的大将石守信,为了彻底消除危险,也为了以后不至看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发生,赵匡胤在详细思虑以后,决定和大将们摊牌,用和平的方式彻底解决此事。

  就这样,历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了。在赵匡胤许下的“良田美宅、歌儿舞女,显赫富贵、子孙安乐,两无猜忌,其乐融融”的诺言中,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一班大将纷纷称病辞职,解除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了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得到了重重的赏赐,也与赵匡胤结为儿女亲家,从此颐养天年。

  综观中国历代帝王驾驭功臣的策略不外乎杀、养、用三种,或兼而有之。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是出于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是,对功臣采取杀戮的策略,容易激化君臣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大肆屠杀功臣不同,赵匡胤采取了对功臣养而不用的策略。对功臣采取养起来的政策比较稳妥,有利于调节君臣关系,赵匡胤用和平的做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让所有的开国君主都头疼的军权分配问题,避免了以后出现臣下功高镇主、难于驾驭,以及疑忌杀戮、终成大祸、动摇国家根基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赵匡胤能够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与曾经共患难的功臣们勾心斗角,本身也反映出了他的一种仁慈和宽厚,最终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与称赞,被传为千古佳话。   除了用“杯酒释兵权”的计策将军权收归手中之外,赵匡胤还颁布了一整套有特色的施政手段。他对文官、言官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采取尊敬的态度,并且下令永远不杀士人、不杀言官。在立国之初,赵匡胤就在太庙庆殿的夹室内立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条誓约:

  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赵匡胤严重警告后世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即为不祥,必将遭受天谴。后来,当宋朝的新天子即位时,朝拜完太庙之后,必须跪着默诵誓词。按照规定,当时只能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着皇帝,其他人只能远远等候。因此,除了宋朝的历任皇帝,再没有人能够知道誓约的内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后,金国人为了搜罗战争赔款,将宋朝皇宫的宫门全部打开,人们这才看到了石碑的神秘容颜。据说这块石碑高七八尺,宽四尺多,作为大宋帝国的祖宗家法世世传承。正是在这些誓言的约束下,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温和的朝代。

  志在一统

  对于武官以及带兵镇守一方的将军们,赵匡胤的措施是削夺权力、控制钱谷、收其精兵,用这些压制政策彻底改变了自唐末五代时期就兴起的方镇割据、武人当政、朝廷自危的局面,很快稳定了中央政权,提高了朝廷和皇帝的威望。在打好了中央的基础后,赵匡胤下一步的打算就是积聚力量,对外用兵,成就自己早已盘算多年的统一天下的大业。

  面对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赵匡胤根据自己的实力,制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

  平定策略。这一策略的制定,是以血的经验为代价的。早在后周太祖的时代,就曾经集聚力量对北汉发动战争,希望能够消灭北汉政权,从此南下时就可以不再有来自背后的威胁,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成功。到了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也不止一次试图消灭这一心腹大患,但却严重受挫,而且收效甚微,周世宗也死在了北征的征途上。

  北汉是辽朝的附庸,两者加起来势力较强。先从强处下手,好处是在北方取得胜利后,南方的弱小国家可兵不刃血地传檄而定。但问题关键在于,以当时宋与汉、辽的力量对比看,宋不占有绝对优势。北汉尽管只有12州之地,但兵精粮足,城坚地险。它臣服于辽,是辽的必救之国。而当时辽朝是个幅员辽阔的强大王朝,在夺取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后,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仅东京道的谷仓即储有二三十万石。辽朝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更是相当有战斗力的。如果宋朝首先出兵向北,一旦久攻不克,就会遇到后勤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决定“先南后北”,先吞并富裕的江南,获得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后,再挥兵向北,消灭北汉,收复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北汉实际控制的地区在山西,都城在太原府,只控制着十个州,虽然割据的范围不大,但由于在京畿附近,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与北方强族契丹相勾结,契丹把他们当成深入中原的触角,他们把契丹作为强大的军事后盾,唇齿相依,牵一发而动全身,凭着当时后周和北宋的实力还很难对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