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步维艰—慕容垂评传_总老师麦加 【完结】(2)

  [史学研究] 《天步维艰—慕容垂评传》作者:总老师麦加 【完结】

  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鲜卑慕容部世子慕容皝(慕容皝到333年继任慕容部首领)的侧室兰氏,给二十九岁的慕容皝新添了一个儿子。这个男孩是慕容皝的第五子,他的出生时间是从“十三首阵”的记载中推算出来的,由于月份不详,所以属相可能是狗,也可能是鸡。这个乳名叫“阿六敦”的小孩,就是后来十六国的一代战神:慕容垂。只是这个名字,很多年之后才会用到。

  阿六敦稍长之后,可能因为显得特别聪明,得到父亲慕容皝的格外宠爱。据说,慕容皝曾对自己的弟弟们夸耀:“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后来他果然既“破人家”(前秦、翟魏、西燕),又“成人家”(后燕)。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还有很多,比如:《旧五代史》说: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李克用在三垂冈玄宗祠前置酒,指着儿子李存勖对众人说:“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果然,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李氏父子因为不承认后梁,称唐天祐五年),李存勖出三垂冈,大破梁军于潞州夹寨。

  上述的这些记录如果是真的,那么慕容皝、李克用简直是活神仙,预言的精确细致程度,远远超过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但这两位在其它事情上远没有那么未卜先知,所以这两则记载中,后人肯定添加了不少油和醋,才变成了史书上现在的模样。在下猜想,真实的李克用可能是这么说的:“再过二十年,这个儿子可以替我打仗了。”同样,慕容皝的真正说词可能是这样的:“这个孩子不简单啊,将来一定是王霸之才!”于是,给“阿六敦”取了大名:慕容霸,字道业。慕容皝甚至想立他当世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因为他既非嫡出,又非长子,被部下谏止,不过对他的宠爱仍然超过了世子慕容俊,使得慕容俊对自己这位五弟极为嫉恨,这也为慕容垂后来的半生磨难埋下伏笔。

  慕容霸长什么样?《晋书•慕容垂载记》说:“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因为在十六国时代,一尺的长度约是24.5厘米,所以七尺七寸约相当于1.89米。人类身高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增加,今人普遍比古人高,但即使放在今天,将近一米九的个头仍然是少见的高个,完全称得上是身材伟岸!不过先别忙赞叹,我们不妨看看《晋书》中同时代大人物的身高记录:

  刘渊 八尺四寸(2.06米) 刘曜 九尺三寸(2.28米)

  刘胤 八尺三寸(2.03米) 石虎 七尺五寸(1.84米)

  冉闵 八尺 (1.96米) 慕容廆 八尺 (1.96米)

  慕容皝 七尺八寸(1.91米) 慕容俊 八尺二寸(2.01米)

  慕容恪 八尺七寸(2.13米) 姚襄 八尺五寸(2.08米)

  李特 八尺 (1.96米) 李雄 八尺三寸(2.03米)

  李势 七尺九寸(1.94米) 吕光 八尺四寸(2.06米)

  慕容德 八尺二寸(2.01米) 慕容超 八尺 (1.96米)

  赫连勃勃 八尺五寸(2.08米)

  乖乖,大多在两米以上,最夸张的刘曜比姚明还高!这批朋友转世投胎后,大概都去了NBA吧?在有记录的十六国大人物中,慕容垂1.89米的海拔仅仅高过石虎,比其他人都矮。在下不好评论什么了,总之,你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吗?

  史书吹得更有“中国特色”的牛,是“手垂过膝”。提到这个形象特征,可能大家会想起大名鼎鼎的刘皇叔,因为《三国演义》家喻户晓,而喜欢看史书的人不多,民间几乎把“手垂过膝”当成了刘备的专利,其实在史书上长成这样的同志不少。就在下不完整的记忆中,仅魏晋南北朝而言,除掉刘备与慕容垂,手长过膝的还有:晋武帝司马炎、前赵主刘曜、姚羌集团的二代领袖姚襄、前秦天王苻坚、北周的实际创建人宇文泰、陈武帝陈霸先。在现实中,除了极少数天生畸形,朋友们可曾见过哪个健康的成年人,手自然下垂时会越过膝盖的?但在古史中,为了说明大人物的不平凡,往往会给他们安排一个不平凡的相貌,“长手”正是最常用到的。所以,朋友在看史书上记载某人“手垂过膝”,应该明白的史书要表答的微言大义:这是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当然,史书上了不得的大人物不一定“手垂过膝”,也可以长其它的怪模样,但只要提到“手垂过膝”,就一定是大人物!)如果你以为史书意思是说:这位同志是长臂猿进化来的,哪就会错意了。因此,对《晋书》上记载的相貌,其实不用过于较真。

  少年征战

  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十月,已经自称燕王的慕容皝,派他的第四子慕容恪与第五子慕容霸讨伐鲜卑宇文部,这是史书记载中慕容垂的首战。《资治通鉴》称,这一年慕容霸才十三岁,但勇猛已为慕容氏第一,想想一个还未发育完全的初一学生,比那些百战猛士还要勇武,真是有点不简单。他的四哥慕容恪,已经在一年前的棘城之战中,因大败后赵石虎而成名。除此之外,因为这一战不大,记载极为简略,甚至连胜负史书上都没有提,不过要让这两位失利,恐怕不大容易。

  晋成帝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十月,燕王慕容皝的兄长建威将军慕容翰提出一条重要建议:“当年宇文部强盛之时,屡次为患我国。但是如今宇文逸豆归篡窃得国,人心不附。此人性识庸暗,选用的将帅大多并非人才,为臣又曾在宇文部客居多年,对他国内地形了如指掌。如今宇文虽然和后赵结盟,但是路途遥远,万一国内有变,后赵也不能及时援救。这样的对手,只要出兵,必能攻取。可是高句丽也与我国接壤,常有觊觎之心。高句丽王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我军攻打宇文,高句丽必定会乘我大军远离国内之时,乘虚深入,攻我不备。两相比较,宇文不过是自守之虏,一定不能远来争利。相比之下,高句丽才是当前的心腹之患,应当先解除他的威胁。以高句丽目前的实力,我大军如果全力出动,必定能一举拿下。等到平定高句丽之后,再取宇文,易如反掌。高句丽,宇文二国既平,我大燕可尽取东方之利,国富兵强,再没有后顾之忧,然后中原可图。”这条积极进取的建议颇具战略眼光,尤其是对高句丽与宇文部的分析入微,可与后朱元璋对陈友谅、张士诚的评论相媲美。此时可谓慕容氏阵容最豪华的时代,慕容翰、慕容恪、慕容霸三大名将同存于世。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