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楚国史_魏昌【完结】(39)

  晋悼公是一位年青有为的君主,据《左传·成公十八年》载,他即位后,“始命百官,施舍、己责(赐予并免除百姓对国家的拖欠),逮鳏寡,振废滞(起用被废黜淹滞的旧贵族),匡乏困(救济贫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佥欠],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社会矛盾一时缓和,政治亦迅速趋于稳定,“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晋悼公与楚争霸,首先进行争宋。原来宋在鄢陵之战前一年,宋共公卒,司马荡泽(唐山)为削弱公室,杀公子肥(此从《左传·成公十五年》。《史记·宋世家》作“杀太子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以为此肥,似为宋共公太子,“应嗣位而尚未即位”。)。右师华元使司徒华喜、司城公孙师帅国人平乱,杀荡泽。左师鱼石、大司寇向为人、少司寇鳞朱、大宰向带、少宰鱼府等宋五大夫与荡泽同为桓族(宋桓公之后),惧而奔楚(《左传·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3年(楚共王十八年)夏,郑乘晋厉公被杀、晋悼公初立之机攻宋,至曹门(宋西北城门),又会楚军取朝郏(今河南夏邑)。楚、郑联军进而攻占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使奔楚的宋鱼石等五大夫居此,并以三百乘兵力帮助戍守。秋,宋派老佐、华喜率军围城,力图夺回。冬,楚子重再度伐宋,以救彭城。宋华元赴晋告急求援。中军将韩厥说:“救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疆(指抑止楚国),自宋始焉。”(《左传·成公十八年》。)晋悼公于是统军救宋,楚军撤退。

  公元前572年(楚共王十九年),晋以栾[厌/黑〗]领军,与宋、鲁、卫、曹、莒、邾、滕、薛等国组成联军,为宋攻打彭城,宋五大夫投降,晋国把他们安置在瓠丘(壶丘,今山西垣曲东南)。

  齐国未参加联军,晋即进行讨伐,齐被迫以太子先为质于晋。这年夏,晋韩厥、中行偃又率齐、鲁、卫、曹、邾、杞等国军队伐郑,破郑外城,在[氵育水边打败郑国步兵。接着,晋等国军队又乘胜南下,进攻楚国的焦、夷(均在今安徽亳县境)和楚的盟国陈。晋悼公和卫献公还驻于戚(卫邑,今河南濮阳北),以为声援。秋,楚子革救郑,并攻打宋之吕、留二邑。郑大夫子然亦攻宋,取宋地犬丘(今河南永城西北)。次年,楚共王为争彭城,命郑攻宋,但郑一国作战,无结果。至此,楚联郑两次攻宋,均未夺回彭城。晋悼公初立,即大会各国援宋夺取彭城,又迫使齐服,可见晋国内稳定,国势复振,楚国则转向被动不利。晋争宋问题解决后,立即把矛头对准郑国。

  郑一直亲楚,但楚失彭城,宋五大夫投楚又被迫降晋,故郑国内部对楚、晋政策发生动摇。

  《左传·襄公二年》载:“郑成公疾,子驷请息肩于晋。”据杜注,其意谓郑服于楚,楚对郑需求过甚,郑不堪负担,故子驷欲改臣服晋。其实,从楚或从晋,都得承担需求,子驷的本意就是担心从楚怕得罪晋国,不如改从晋以避免被动。郑成公不同意,以为楚共王为救郑而伤目(指鄢陵之战),“若背之,是弃力与言(弃其功背其盟誓)”(《左传·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楚共王二十年)七月,郑成公卒,其子郑僖公立。晋乘机攻郑,郑诸大夫欲从晋,执政大臣子驷奉郑成公言,未同意。这年,晋两次会宋、鲁、卫、曹、邾、齐、滕、薛、小邾(后四国是第二次与会)等国大夫于戚,决定在虎牢(郑地)筑城以逼郑,郑于是害怕而背楚事晋(《左传·襄公二年》。)公元前570年(楚共王二十一年)夏,晋以郑服,想进一步与吴修好,孤立楚国,晋悼公于是会周单公(单顷公)及诸侯于鸡泽(今河北邯郸市东北)。晋悼公还派荀会迎吴王寿梦于淮上,然“吴子不至”(《左传·襄公三年》。)吴虽未莅会,楚之属国陈则不堪楚令尹子辛(原令尹子重于这年春伐吴失败而心疾发死)求索过度为由,主动请服(同上。)楚失宋、郑、陈后,公元前568年(楚共王二十三年)夏,吴王寿梦派大夫寿越赴晋,解释不会鸡泽之故,并请修好。秋,晋等盟国就与吴王寿梦会于戚,晋以盟主身份,命各国戍陈以备楚(《左传·襄公五年》。)楚共王为了改变对自己的不利形势,重又与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陈自公元前570年鸡泽之会背楚从晋后,楚国一直对它用兵不止。公元前568年,当楚出兵质问陈之叛楚原因,陈人回答说:“由令尹子辛实侵欲焉。”(同上。)楚共王立即杀了子辛。楚为失陈而杀令尹,这件事非同小可,故《春秋·襄公五年》郑重记载:“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子辛)。”陈不理会,仍参与晋等国与吴戚之盟,故有晋命诸侯戍陈之举。子辛被杀后,子囊为令尹。晋卿范宣子已意识到楚国绝不会轻易失陈,权衡得失,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丧陈矣。楚人讨贰而立子囊,必改行,而疾讨陈。陈近于楚,民朝夕急,能无往乎?有事,非吾事也;无之而后可。”(《左传·襄公五年》。)主张放弃陈国,以免鞭长莫及,成为包袱。当年冬,楚子囊即不顾诸侯戍陈,率军攻陈。公元前566年(楚共王二十五年),子囊又领兵攻陈围陈,晋悼公虽又会宋、鲁、陈、卫、曹、莒、邾等各国国君于[为阝](郑邑,今河南鲁山境),谋救之,然陈人害怕,陈执政大夫庆虎、庆寅为使陈哀公从盟会中逃脱,就让陈公子黄(陈哀公弟)被楚所执,陈哀公担心国内另立新君,果然自会逃归,背晋附楚(《左传·襄公七年》。)郑背楚附晋后,楚与晋争郑也一直很激烈。公元前566年[为阝之会时,郑僖公赴会,至 (郑地),为不愿背楚之子驷所杀(同上。)。其子郑简公立,仅五岁。公元前565年(楚共王二十六年),郑子国、子耳攻蔡,楚子囊即为蔡伐郑。郑六卿不知适从,或主“从楚”,或主“待晋”(等待晋国救援)”(《左传·襄公八年》。)子驷说:“民急矣(楚军压境),姑从楚,以纾吾民。晋师至,吾又从之。敬其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牺牲玉帛,待于二境,以待强者而庇民焉。寇不为害,民不罢病,不亦可乎?”(同上。)于是决定与楚和;但又怕得罪了晋国,又遣使告晋,说:“民知穷困,而受盟于楚。孤也与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同上。)公元前564年(楚共王二十七年,晋悼公十年),晋出动四军会齐、宋、鲁、卫等国军队攻郑,郑惧而请和,与各国盟于戏(今河南登封嵩山北)。但晋以郑盟词说“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故“不得志于郑”(同上),复又会合各国军队攻郑,因军队远师疲劳,有归志,只得中途而回。不久,楚共王领兵来攻郑,郑子驷不顾对晋“口血未干而背之”(《左传·襄公八年》),又与楚和,盟于中分(郑都城中里名)。郑在晋、楚激烈争夺下,只得采取“牺牲玉帛,待于二境,以待强者而庇民”的政策。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