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_汪荣祖【完结】(7)

  我要感谢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历史学院的沙培德教授(PeterZarrow)(译者案:现已改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在1997年花了他宝贵的时间帮我阅读这本书的初稿。他很热心地给我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更多的鼓励。我并希望能对两位匿名的评阅人所提供的批评和建议,表达我的谢意。在修正书稿的最后阶段,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University)的韩书瑞教授(SusanNaquin)与我虽不相识,但她热心地从天津发出电子邮件,回答我的查问,并且为我把查问转达给人在巴黎的维珍纳·蒂瑞丝(RegineThiriez)博士,因而能够及时读到她有关圆明园焚毁的新书:《洋鬼子的镜头》(BarbarianLens),作为有益的参考。中兴大学的孙若怡博士在1998年那年,慷慨地送我一份她刚完成的博士论文影印本,内容是有关圆明园内的欧式建筑部分,及时给我相当有用的资料去提升我手稿的若干内容。

  在1998年的春天,应熊秉真博士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向她的同人和来自北台湾各县市的学者,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表我有关圆明园的研究。一个小时的报告和讨论,让我获益良多。我的讲演后来写成一篇文章,刊登在由熊博士合编的一本论文集里。

  我也要感谢夏威夷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ofHawaiiPress)的执行编辑派翠西亚·柯士比(PatriciaCrosby)对于出版我这本书的热忱。总编辑池田万纱子(MasakoIkeda)和文字编辑罗比恩·史云思(RobynSweesy)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他们在安排和编辑工作上的专业态度,让我感到十分幸运能与他们一起完成这项工作。最后,我要感激我的妻子陆善仪帮助我为这本书绘制一些有用的图像和地图。

  ---------------

  导论(1)

  ---------------

  圆明园这座皇家御园的兴衰,是清朝帝国史的一个缩影。它的兴起,跟康熙大帝(在位期间1662—1722)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之崛起是并行的。圆明园总共耗了一个半世纪无休止的营造,成为一座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从未有过最雄伟的帝王宫苑,可说是伟大中华帝国的一颗闪亮的明珠。这座巨大的庭园在来华传教法国神甫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1702—1768)的眼里,可真是“人间天堂”(aparadiseonearth)。

  “圆明”这两个字在字义上是“圆融和普照”,意味着完美和至善,但事实上这个名字是佛语。引用著名的唐代僧人玄奘(公元600—664)所说的,赡部洲中释种净饭王第一夫人,今产太子悦豫之甚,因为他将是大彻大悟之人,当证“圆明一切智”。康熙和雍正两帝喜爱佛学,是众人皆知的。康熙被誉为“佛心天子”,而雍正也称自己为“圆明居士”,因此,康熙选择这个富有佛学意涵的名词作为宫苑的名字,一点也不让人意外。另一点也不让人意外的是,圆明园和大清帝国同享光荣与屈辱,圆明园的摧毁跟大清帝国的衰败是分不开的。正确地说,由于大清帝国在19世纪的式微,让这座帝王宫苑得不到保护而陨落。

  这座受佛光“普照”的帝王宫苑,不管是否真能得到佛祖的庇佑,就像在天际坠落的流星,突然在地球上消失。但这座失落宫苑的历史记忆仍然存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继续以夹杂着缅怀和悲伤的深切情怀,来检视这个悲剧。在长达一个世纪中国屈辱的辛酸记忆当中,圆明园被外国军队焚毁,特别令屈辱者感到伤痛。

  虽然一再有人建议要恢复圆明园昔日的风光,以洗刷过去的屈辱,但一直无法做到。要重建这座失落宫苑的雄心壮志之所以从未能实现,除了需要巨额经费之外,也因为昔日的园艺技巧,多已失传,几乎是不可能再恢复它旧日的风貌。这个园子可是清朝在极盛时,花了一个多世纪时间的经营,才宣告完成。如果说圆明园代表一个强大帝国的骄傲,那么帝国衰弱之后,还要来修复这座伟大的宫苑,就像要恢复帝国一样地不可能。近年为了旅游观光而在原址重建的几座新建筑,无论在设计上还是手艺上,都显示出瑕疵,让人对正在失传的技巧更感到忧心忡忡,恐怕用来创造这座壮丽宫苑的熟练工艺,可能就此已消失于天壤间。

  由于恢复这座“失乐园”的希望至微,我们大概只能从过去的记忆当中来欣赏它的壮丽和风光了。但即使是回忆,也正在快速消失之中,尤其是有关圆明园的英文文献。马隆(CarollMalone)在1934年出版的HistoryofthePekingSummerPalacesUndertheCh読ngDynasty和丹比(HopeDanby)在1950年出版的TheGardenofPerfectBrightness两书之后,还没有严谨的新论著发表,而这两部著作就学术研究而言,难称严谨,因而许多当代西方汉学家未能准确理解这座伟大的帝王宫苑,并不让人惊讶。莫里斯·亚当(MauriceAdam)在其1936年出版的著作L誒euverArchitecturaledesAnciensJesuitesauXVIIISi廲le(TheArchitecturalWorksoftheOldJesuitsintheEighteenthCentury),曾误将圆明园视做“18世纪耶稣会教士的建筑”,而近年法国学者皮拉索里特·梭史提梵斯(Perazzoli-t誗erstevens)在1988年出版有关圆明园的论著,仍然把“西洋楼”误作圆明园。史景迁(JonathanSpence)在他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里,居然也说:乾隆任命耶稣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去完成圆明园这座位于北京郊区,建立在湖滨公园的雄伟欧式夏宫。事实上,由耶稣会传教士设计的所谓西洋楼之欧式宫殿,仅仅是圆明园内很小的一部分;以“夏宫”来称呼圆明园,也不恰当,因为自雍正(在位期间1723—1735)以来,清朝皇帝都没有特别把这座宫苑当做避暑之处。其实,圆明园是前后五朝皇帝,分别是雍正、乾隆(在位期间1736—1795)、嘉庆(在位期间1796—1820)、道光(在位期间1821—1850)和咸丰(在位期间1851—1861)长年的重要居所,他们在夏天时多半会去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