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_汪荣祖【完结】(8)

  圆明园在当代中国的知名度一直是相当地高,因为大众一直对外国军队烧毁这座壮丽的帝王宫苑一事耿耿于怀,甚至有点着迷。因此许多现代作家都热衷描写有关圆明园的故事来吸引读者,各种逸闻秘史从不间断地出现在杂志和报纸副刊里。香港导演李翰祥制作《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就曾经被华语世界认为是最好的历史剧之一。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之后,研究圆明园的中文著作也从1980年开始不断增加。来自不同领域的作者从事各种专业的微观研究,圆明园学会就在1984年12月1日成立,透过收集资料、研究和出版,进行圆明园的维护工作。不过,一直到了今天,仍然没有一个人对这座壮丽的宫苑做全面而透彻的深入研究。

  我对圆明园发生兴趣是从1981年开始,那个时候我初访位于北京城西的海淀区,参观了圆明园的遗址。在那里我所看到的仅是一片荒野,不禁勾起了我对过去的想象。我在山泽之间找不到一处地方,可以看出这是由超过一百五十个精心设计的景点所组成的巨大宫苑,更不用说那无数的建筑和亭台楼阁,早已不见踪影。我从此尽量尝试寻找有关圆明园的文献。由清代学者所编辑的一系列书刊,如于敏中的《日下旧闻考》(1774)和程演生的《圆明园考》(1928),还有关于圆明园著名四十景的诗和图册都非常有价值。另外还有珍贵的西文资料,例如在乾隆朝服务多年并亲眼目睹宫苑的王致诚神甫,和那些抢掠并烧毁这座宫苑的英法军官所写下的见闻。不过,直到1985年我才从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收藏中,获悉现存大量有关圆明园的文献资料。我在1986年访问北京期间,就从档案馆里影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不过那只是沧海一粟而已。到了1991年,档案馆挑选出大量的档案资料,印制成两大册出版,大大地补充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能得到的文献来源。这两大册档案资料集不单为研究者提供了馆里所收藏的文献样本,而且包含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建筑、管理、重大的政治活动、皇家起居、珍宝、损坏、修缮和损毁等相关文献。这些文献尽管是经过挑选出来的,仍然对我的研究十分有用。得到这些从未被人应用过的资料,再加上旧有的文献,我感到有了足够的信心,开始深入探讨这个题目。我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在字里行间重现这座已经消逝的宫苑,并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圆明园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它的外观是如何在演变?第二,园里面曾经发生过什么事,它曾经遭遇过什么事?

  ---------------

  导论(2)

  ---------------

  这本书的研究涵盖了圆明园的三个方面。第一,我要呈现圆明园建筑的外观和内涵,包括建筑物、庭院、桥梁和景点,并且从一些例子来讨论这些组成部分的来龙去脉,它们是如何逐渐地在演变,以及在美学的设计和布局上的意义。圆明园本园部分是在1744年完成的,长春园是在1749年并入圆明园,而由多座小园林组成的绮春园则是在1772年才被并入。因此,我们所知道全盛期的圆明园,实际上是由“圆明三园”所组成。

  根据近年的调查,圆明园占地3.4平方公里,或者是5100亩(约合775.5英亩),周边的测量长约10000米,呈长方形,从东到西大约是2415米,从北到南差不多1890米。在这个广大的空间里,曾经营建了16万平方米的人工建筑。许多建筑物都代表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精华,并且与周遭的环境相配合。细心的思索和无限的创意随处可见,包括了独特的欧式建筑在内,西式建筑同样和整个庭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目前仍然保存良好的颐和园(原本是圆明园的一座附园)、在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少数幸存在中国各地的明清园林,对重塑圆明园的建筑外貌来说,都极有参考的价值。留心每一座园林的独特风格,可为我们提供中国帝王宫苑在视觉上的直观,以及理解文献的基础。最后同样重要的是,显示整座圆明园的三张巨型地图,和一些个别建筑的原始模型,也是重要的指引。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要描述圆明园的风景和那些人工建筑。

  第二,我要检讨圆明园的兴衰,也就是历史叙述大清帝国全盛期所代表的文化、思想和精神,以及预告帝国灭亡和文化衰落的入侵、抢掠和烧毁的悲剧。我也将会检视这座宫苑被焚毁后的遭遇。清朝并没有觉悟到所面临的问题之严重性,以至于想要重建这座已遭焚毁的宫苑。有些建筑物修复了,但并没有完成。后来的义和团运动,给这座已经残破的宫苑另一次重大的打击,而气数已尽的清朝也只好任由这座破落的宫苑,在人为和自然灾害等无情的侵蚀之下,慢慢地荒废。这段庄严和屈辱的故事,将是本书第二部的内容。

  第三,我会探索圆明园这个曾经是清帝五个世代的居处,其中各方面的人文活动。皇帝及其亲属、侍从、大小官员、太监、侍卫、僧侣,以及所谓园户,在园内各方面的现实生活,诸如游览、接见宾客、处理政务和写作诗文等。更重要的是,由于清帝长年驻跸圆明园,这座宫苑实际上已成为帝国的中枢。

  雍正皇帝最先在园内建造一座跟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一模一样的正殿。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些清朝的天子比较喜欢住在愉悦的园林环境里,紫禁城内的宫殿,显得太严肃了。五世清帝把圆明园当做他们长住的居所,自然极为重视此园。随着时日的增长,圆明园里聚集了极为丰厚的财富,包括珠宝、文物和书籍。七部几乎包罗所有中国典籍的《四库全书》之一,就放置在圆明园里。另外,在几百幢建筑物和楼阁之内,都藏有书籍和工艺品、奢侈的家具和昂贵的装潢。毫无疑问,如果圆明园能保存到今天的话,它将会是全世界最伟大和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不过,随着圆明园的毁坏,许多昔日在园里的政治和文化活动就像逝去的风一样,再也找不回来了。虽然如此,由于近年档案资料的开放,让我能够取得一些证据去重塑过去曾在圆明园里的人文活动之一鳞半爪,包括清帝的日常起居、管理的组织和功能,以及犯罪和惩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