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蒋氏家族全传_朱小平+吴金良【完结】(10)

  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采王因患心脏病,卒于故居内寝,享年57岁。

  蒋介石的梦境竟然应验了!他因为一个梦而离职回家省亲,诚然对不起孙中山,对不起当时的国民革命事业,但他可以无愧的是:他总算赶在母亲去世之前回到了母亲身边,得以朝夕陪伴。亲会汤药,总算尽到了人子之孝。蒋母弥留之际,曾再三叮嘱蒋介石:

  一、要为她择地另葬,不与其父同穴;

  二、要办一所学校,培育乡里子弟;

  三、要报答几家至亲好友的恩情。

  这三件事,蒋介石—一答应,并在发迹之后逐一付诸实现。后人说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施恩泽惠于亲戚朋友,原来这也是蒋介石“尽孝”的内容之一呢!

  蒋母为什么违背浙东乡间风俗,遗嘱蒋介石不准将自己与丈夫合墓并葬呢?这一点,蒋介石在其亲撰的《慈母记》解释说:“他是谨遵慈母的遗嘱“不必因俗而柑,以余家之工事,重惊尔父之灵”。这种话,蒋母生前曾经多次提起,每每殷殷嘱附,不惮其烦,甚至还“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坚决”。

  其实,蒋母王氏之所以坚持不与蒋父同穴合葬,主要原因倒不是怕惊动了蒋父的亡灵,而是因为蒋父肇聪已经与前妻徐氏、续弦孙氏合葬,王采玉不愿屈居下位,更不愿自己的儿子日后被人议论为第二填房所生,惟恐对蒋介石的前途产生不利的影响。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而蒋介石也深诸母亲的用意,所以,对于慈母的仙逝,他悲痛异于常人。在停灵期间,蒋介石每天都要抚尸大哭多次。蒋介石对慈母行如此大哀之礼,在同事朋友中博得了一个“事母至孝”的美名。

  居哀期间,蒋介石不忘母亲遗命,请了奉化有名的风水先生四处勘察坟地。因为蒋母生前曾表示“要葬在佛的怀抱里”,因此,最后选中了溪口北约1.5公里的白岩山中段北面的一小块平地,据说这是“弥勒佛的肚脐眼儿”,是一块上好的风水宝地。

  坟穴选定之后,蒋介石每天必到白岩山监工兴建母亲坟莹。11月23日,正式出殡下葬。蒋介石亲抚母亲灵枢安葬。因为这时的蒋介石已身任广东军界要职,是孙中山手下的重臣,母以子贵,所以安葬仪式极为隆重,为溪口乡历史上所仅见。

  接到蒋母去世的讣告后,孙中山麾下的党政军大员齐致唁电,闽、粤、鄂、湘、沪各地吊客纷至沓来,出殡下葬时,孙中山又特派陈果夫代表祭奠,戴季陶、居正等要员均亲临葬礼。孙中山亲撰祭文,并为蒋母题写了墓碑:“蒋母之墓”,张静江手书蒋介石所撰的挽联,胡汉民做墓志,汪精卫做铭,由浙江书法家沈尹默手书。

  为表达对母亲的孝敬,蒋介石从此发誓:不论新旧历史,凡到母亲祭日,一律不茹荤、不动气、不近色,以示对母亲的纪念,以寄哀思。

  1923年,为纪念蒋母60冥寿,蒋介石特在离母亲墓址约300米远的地方建筑三间新式洋房,称为慈庵。慈庵落成后,奉曾祖祈增公,曾祖批毛太夫人,张太夫人;祖玉表公、祖批徐太夫人;考肃庵公、批徐太夫人、孙太夫人、王太夫人;及弟瑞青。冥配弟妇王氏、五代神主升龛,祭飨如仪。

  这次建庵供神,蒋介石十分重视。特请谭延阎书题了慈庵门额,中堂悬挂着孙中山亲书的“为国助劳”、慈云普照”二匾。蒋介石亲撰了《慈庵记》,说:“标额日慈庵,以成先慈建庵供佛未竟之志,而又配祖先考肃庵公,权合古人院之义也。”亦即,建筑这个慈庵,一是因为蒋父与蒋母没有合葬一穴,把父母神主牌位合在一起,以表示双亲合拢;一是可以作为蒋介石回乡时居住之所,以示不忘母亲,谨守墓园之意。

  1930年,蒋介石已掌握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为了光耀门庭,将慈庵旧宅拆除,另在离墓稍远的平地上筑造了规模较大的坟庄,名为“墓庐”。

  穿过墓庐大门,便可看到新修建的慈庵,室内挂有蒋母遗像,下有汪清卫题字:“蒋老伯母遗像,世愚侄汪兆铭”。正中立一石碑,正反两面均有碑文。正面为谭延用所书《孙大总统祭蒋大夫人文》;后面是“孤哀子蒋中正泣述”的《哭母文》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慰劳蒋总司令文》等石刻。此外还有胡汉民题字墓诗、谭延阅所题的“蒋太夫人像赞”、林森作的挽辞等。当初治丧时,张静江、许崇智等国民党要员的唁电、挽联、悼诗等,也都一一保存在“慈庵”中。这些文词墨迹,将介石极为看重,曾委托叶楚他搜集,编为《哀思录》刊行于世。《哀思录》卷前有蒋介石亲撰的《刊哀思录所感》文,说“《哀思录》是中正生平所最哀痛而不能忘者之一种纪念”。

  蒋介石对于部下晋谒其母墓很重视。据一位原国民党将领回忆,蒋介石平时对部下非常严肃,惟有部下谒墓下来时,他才笑容可掬,连说“谢谢”。

  总之,蒋介石事母至孝,无论是“发乎亲情”还是“系于国事”——为了统治的需要,在外界一向是有口碑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第三章 走出溪口

  1.顽梗童年

  蒋介石幼年时期顽劣异常,他自己对此也从来不予讳言。在蒋介石自撰的《先王太夫人事略》中,他自己承认:“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笃,及愈则又放搏跳跃,凡水火刀格之伤,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劳。及六岁就学,顽劣益甚,而先训迪不倦,或夏楚频施,不稍姑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