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士_刘健【完结】(114)

  任:“文以载道”的年代似乎是否已经远去?

  刘:是的,“文以载道”的年代早已远去,商业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文学的功能在一夜之间倒退到印刷术发明之前。正是因为如此,作家更要有良心和责任。不能助纣为虐,要有高尚品格。记得余华在一篇谈论长篇小说写作的随笔中这样写道:“当作家继续第二天写作的时候,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问问自己,我是否具备了高尚的品格与意志?”我觉得这样的作家才叫作家,不辱“作家”称谓。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人文传统,这种精神不会被商业时代彻底消灭。

  第五部分愤怒是一种青春期的生理反应

  任:你在写作中涉及战争的原因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在对战争行为进行反思?

  刘:战争不是什么好现象,但一个健康的民族不应该惧怕战争,更不应该回避谈论战争。战争是一种深刻的爱国主义行为,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战争。《战士》涉及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烘托和平,我主要讲述的是和平年代的当代士兵,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祖国的优秀儿女。他们之所以言语反常并渴望战争,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军人,而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过于强烈。

  任:“战争”、“叛逆”、“摇滚乐”,这曾经是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愤怒青年的事业,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精神的精髓。我注意到你的个人气质和形象,与那个年代具有某种精神上的暗合,国内有人把你称为“愤怒作家”,把你的作品称作“愤怒文学”,对此你有何感想?

  刘:“愤怒”是一个男人成长发育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否则他就不是人。愤怒是一种青春期的生理反应。没有“愤怒”过的人,不是健全的人,思想有问题,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一样。愤怒与否表明了他是否热爱祖国、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英国心理学家MCDOUGAII说得非常好,他说“爱国主义就是人类本能情绪中的恐惧、愤怒、爱与自负,在后天以祖国为中心结合而成的一种情感”。至于评论家所言及的“愤怒作家”、“愤怒文学”,那是他们的事情,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任: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愤怒建立在彻底的虚无和否定的基础上,我注意到你的愤怒与“嬉皮运动”时期的“愤怒”明显地有所不同。你的“愤怒”里介入了理性。理性的介入会不会消减“愤怒”的力量?

  刘:理性介入让愤怒变得合情、合理、合法,让愤怒更有力量。

  任:你有宗教信仰吗?

  刘:没有。

  任:你会将愤怒进行到底吗?艾伦·金斯伯格在告别愤怒之后穿上西装那天,他说没想到自己穿西装会有这么好看,你是否会穿上西装?

  刘:我穿西装去干什么呢?

  第三部分:刘健知道你们最希望看到什么

  任:你是从解放军艺术学院出来的,在军事文学领域,你曾经就读的这所学校被誉为“ 殿堂”,是什么事情使你选择了离开殿堂?

  刘:“军艺”是个挺不错的地方,出了不少人,莫言、阎连科、柳建伟等等吧。阎连科曾经说,“军艺文学系里插根筷子都能发芽”。他的话很有道理,问题是发芽之后能否成长为参天大树?发芽不见得总是好事,姜发芽就不辣了。离开军队是因为我觉得那儿太衣食无忧了,人会变懒的,而且还有一些烦琐的清规戒律。譬如我写《战士》一稿期间,跟军校的作息时间严重冲突。我喜欢晚上干活,可学校规定过10点就得熄灯。后来我在魏公村租了间房子,秘密的,他们不知道。晚上熄灯后我把宿舍里的被子展开放在床铺上,里面用东西给顶着,然后把背包绳系在窗户上,拉着绳子往下爬,跑到租来的房子里写东西。天快亮的时候回来,拉着绳子往上爬,坐在宿舍里等候跑操。一次,队长查铺,掀开我的被子看到里面放了个篮球,害得我写检讨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一遍才算天下太平。离开军校,是因为我不适合过那种生活。

  任:说走就走了?

  刘:(笑)被关了9天禁闭。离开的时候校保卫处负责把我从北京押送边疆,上火车之后我心里面难过极了,跟罪犯似的,怎么有脸面对江东父老?我决定一跑了之,等将来有点儿出息了再回去。列车到武昌站,我装着下车买东西,撒腿就跑。结果被军官追了回来,上车之后差点儿把我铐在车门上。车到边疆,迎接我的军官得知我途中逃跑的事情,担心我再次逃跑,直接把我送进了禁闭室。(笑)……

  任:你刚才提到了莫言,目前在中国文坛莫言如日中天。你们师出同门,写作上是否受到过莫言的影响?

  刘:莫言很了不起,希望他能活100岁,拿个“诺贝尔”。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称他为 “莫爷”,据说莫爷当年实在是威风,写的东西连错别字都照发。莫爷当年为了摆脱作息时间的冲突,曾经在熄灯之后搬把椅子到水房里点着蜡烛写东西,他的刻苦和勤奋是我的榜样。

  任:莫言的作品是否对你的写作产生过影响?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