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_岳南【完结】(58)

  ├──────┼──┼──────┼─┼──────────┼─────┤

  │平东将军章 │东汉│2.4 │龟│山东峰县陶庄 │1958年 │

  ├──────┼──┼──────┼─┼──────────┼─────┤

  │如心 │东汉│1 │兽│广西贺县铺门 │}} 9?f}年 │

  ├──────┼──┼──────┼─┼──────────┼─────┤

  │诸国侯印 │东汉│2.5 │龟│山东即墨县王村公社 │1977年 │

  ├──────┼──┼──────┼─┼──────────┼─────┤

  │关内侯印 │东汉│2,35 │龟│河南省泌阳县 │1979年 │

  ├──────┼──┼──────┼─┼──────────┼─────┤

  │广陵王玺 │东汉│2 .3 │龟│江苏扬州甘泉山二号墓│1981年 │

  ├──────┼──┼──────┼─┼──────────┼─────┤

  │偏将军印 │东汉│2.4 │龟│四川重庆聚贤岩 │19$x.年 │

  ├──────┼──┼──────┼─┼──────────┼─────┤

  │石洛侯印 │汉 │ │龟│山东沂南(?) │1982年 │

  ├──────┼──┼──────┼─┼──────────┼─────┤

  │文帝行玺 │西汉│3,1 │龙│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1983年 │

  ├──────┼──┼──────┼─┼──────────┼─────┤

  │泰子 │西汉│2 .55x2 .35 │龟│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1983年 │

  ├──────┼──┼──────┼─┼──────────┼─────┤

  │右夫人玺 │西汉│2,1 │龟│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1983年 │

  └──────┴──┴──────┴─┴──────────┴─────┘

  1981年扬州甘泉山2号汉墓出土的“广陵王玺”和1954年陕西阳平关出土的“朔宁王太后玺”,都是金印龟钮。197年长沙马工堆软侯利仓墓出土的“软侯之印”、“长沙承相”印,都是婆金铜印,龟钮。两枚印的印文都是埋葬时草率刻凿,婆金是纯金的仿制品,可见列侯也是金印龟钮。17$4年日本福冈县志贺岛上发现的“汉委奴国王”印和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出土的“滇王之印”都是金印蛇钮。日本自1 }}年在福冈的志贺岛上村民甚兵卫发现“汉委奴国王”金印后,志贺岛声名大噪,出土处已建立“金印发光碑”和“金印公园”。由于缺乏中国方面的出土资料,近2加年来,日方对金印真伪一直争论不休。中国这几枚金印的发现,其造型、款式和“汉委奴国王”印相类似,有力证明了“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7年)汉朝廷颁赐给樱奴国王的。它是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文帝印作龙钮,既不同于诸侯王、列侯的龟钮,又不同于外藩首领的蛇钮。咸阳出土的汉“皇后之玺”玉印和传世的“皇帝信玺”封泥,边长都是2. 8厘米,约合汉制“方寸”(即一寸见方)。只有“朔宁王太后玺”边长3. 3厘米,通钮高2厘米,重112.8克,与文帝印基本相同,“朔宁王太后玺”是东汉初公孙述割据四川时封魄嚣之母的金印。公孙述和南越国的这位文帝同是地方割据政权,在印缓制度上都有意逾越汉制。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到文帝金印略大于汉朝皇帝印,印文与汉朝皇帝印大体相同,但质料和钮式不相同。文帝金印的质料与汉朝诸侯王、列侯、外藩首领印相同,但钮式又不相同。这种情况,正符合文帝仿效汉朝但又要潜越称帝的身份。这位“文帝”不是历史记载中第二代南越王赵胡,又会是谁?

  第七章

  南越称王

  中原大乱,岭南震动,南海尉死前密嘱赵佗兴兵绝道,割据立国。赵佗依计而行,绝道筑城。越人部族趁机叛乱,赵佗发兵征讨,百越降服,赵佗称王。战火纷乱中,西汉王朝派陆贾出使南越,汉越言和,赵佗臣服……

  岭南割据

  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整个中原山头林立、各路英雄豪杰虎争天下。就在这样一个大混乱、大拼杀的格局中,谁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考虑岭南这块土地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也就在这样一个契机下,偏于东南一隅的岭南,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突兀而出,并使岭南最终走上了割据之路,这两个人就是任嚣和赵佗。

  当秦始皇第一次派往岭南的大军受挫,秦越处于对峙阶段,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之后,第二次被派往岭南的秦军将领就是任嚣和赵佗。当秦军攻占岭南后,鉴于此地偏于东南一隅,越人势力尚存,而岭南与中央朝廷的联系又较困难,于是,秦王朝便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授予政治、军事等专制一方的大权。而赵佗则为任嚣治下的龙川县县令。

  当任嚣掌握了岭南的军政大权,并成为专制一方的“东南一尉”后,便逐渐萌发了脱离中央朝廷、划岭自治的一套割据构想。这个构想的产生,除了受秦朝建立之前的战国诸侯并立之局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岭南具有可以实行割据的政治、军事、地理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就政治上而言,秦通过兼并关东六国的战争统一中原,到平定岭南,其间不过十余年。就在这个天下初定,社会尚不稳固的短暂时期,许多人,特别是原六国贵族,以极其悲伤、感怀的心情,企图恢复战国时期诸侯并立之局面,由于条件不够成熟,他们不得不在秦统一六国后暂时潜伏起来,以待时机。而作为极具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天下初定后,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这股潜在力量的危险,并采取了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大修秦道直通山东六国腹地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这股潜在的势力兴风作浪。但是,秦始皇苦心孤诣采取的这些措施,只是从表面上起到了一点作用,无法从根本上铲除山东六国的复辟势力,甚至就连秦中央政府官员骨子里的那种复辟思想也未能消融和根除。当时的秦王朝垂相王馆等人,就公然向秦始皇宣称:四方之地,“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并积极主张“立诸子”以安天下。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战国时期的诸侯并立局面对许多人仍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作为在岭南独掌军、政大权的任嚣,也自然地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并渐渐萌生了据岭而守的割据念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