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伤痕岁月_孤寂的幽灵/wesker 【完结】(2)

  [科幻探险] 《伤痕岁月》作者:孤寂的幽灵/wesker 【完结】

  内容简介:

  每个人心中都烙印着或多或少的伤痕。

  当危机降临,到处飘着死亡的气息时,我们该怎样面对?

  过眼云烟的事情似乎很多,往事又不堪回首,触目惊心。正因为那是一段伤痕岁月!

  漫谈恐怖小说与恐怖电影

  更新时间2008-1-30 1:22:00 字数:8195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记录人和身边事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粗略的说法。但它又不像日记那么简单,只说明事情或者单纯的想法。它记录的不是瞬间的东西而是永恒的话题。小说复杂是因为有一定的框架,说框架并不科学,科学一点讲应该叫做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主要还是在于讲述人物,人物的表现丰富多样,心里、言谈举止、仪表、相貌、脾气等等,这些都是塑造人物的基本点。情节在于故事,有好的故事自然会吸引人,故事不能像日记一样平铺直叙,怎么能让故事贯穿起来而又合理,就在于情节的设定上。情节可以设定为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事物,事情和事物不在大小,主要是故事的一个延续点,找到一个延续点,说白话点就是怎样延续你小说的故事,让它发展下去。这只是我写小说《恶化》总结的经验。自我见解而不算是课本上的理论吧。

  说这些还是为了更好的向大家阐述一下电影。电影在当今社会已经不稀奇了,根据文学作品,游戏,漫画改编的电影已经层出不穷。电影和小说相比较的优势在于将文字信息转换为画面,它更加直观更加傻瓜的表现给观者,受众也从读者变成了观者,说“傻瓜”也并不稀奇,“傻瓜”在于它的受众层次要低于小说的读者。你即使不识字也可以从对话和故事情节读懂这部电影的意思。而小说就不行。那么电影和小说有没有相关的联系?我想还是有的,一部成功的小说翻拍成电影,其实就是一种精缩版本的小说。观阅的体裁从书本变成了电视机。情节,人物,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这些变成了镜头语言,只不过是作家用笔而导演用摄像机来创作。

  环境会依照电影的不同而设定,这篇小文说的是“恐怖小说和电影”,我就暂且说这个领域。环境在恐怖电影和小说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什么,都要有一个样子。”曾经做过一些测试,如果将恐怖电影的音乐换成爱情电影的,恐怖感也立即烟消云散。结果还会感到可笑,驴唇不对马嘴,它既不恐怖也不抒情,其实国产恐怖片往往失败在这上面,掺杂了喜剧在电影里,没有什么深邃的东西可言。如果当娱乐片看还可以,但称不上心中的经典吧。其实“经典”这个词语并不是衡量最好的标准,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自己认为的经典,就像老话说:“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林黛玉形象。”对于网络上的读者和观者所发评论动不动说“垃圾”,我想一个人付出真心的劳动就该被人理解。无论它是好是坏。世界没有绝对就是了又何必如此言重呢?如果环境做到位了恐怖电影就成功了一半,成功一半的原因是电影画面可视不需要读文字来想象,《隔山有眼》里那个不毛之地的环境自然阐述了恐怖,即使那些变异人不出现,也断定了这是个恐怖片,蝎子,毒蛇,峭壁这些自然的威胁本身就是恐怖的点。如果再加上变异人就更慎人不是吗?《人皮客栈》也不需要过多的烘托,那个森严黑暗的地牢自然就是恐怖的代名词,绞索,剪刀,锁链等刑具冷冰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自然能体会到深层次的恐怖,再加上心里变异的人类的所作所为,血腥场面的直接轰击更加升华了恐怖的地位。那些看似冰凉的刑具瞬间变成了杀人的武器。但光凭借环境来支撑起一部小说可就力量不足了,我的观点是恐怖小说,环境是不能没有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把恐怖的环境写出来个一二就可以了,比如一个雾气朦胧的早上、电闪雷鸣的夜、血腥的研究室、森林中的古堡、坟地、战场,这些说出去自然而然会调动起人们的感官系统感知到恐怖和威胁。

  人物也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但也有以动物为主的电影题材,那些电影并不多暂且不被列入讨论范围。在小说和电影里人物总唱着主角,电影讲述人物相比小说要肤浅的多,说肤浅是因为他不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坚强是软弱全部呈现给观者了。而小说就不一样,我可以从人物的不同点出发,也就是说次要的人物完全可以通过相貌,对话,行为等等中的一项来表现,次要人物应该尽可能的避免过多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应该要吝啬一些,遍地开花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找不到主要的人物。

  心理描写在我看来是小说独有的,电影怎能表现心理描写呢?可能就是旁白的几句话来简单说明当时人物的心情,这种手法在电影中也不多见。相比小说来讲电影不够“厚道”。它赋予的想象空间没有小说大,这也是电影不如小说的原因,它的想象力不如小说丰富。但外国的恐怖电影多数爱在结束后加上一点点悬念。这也是为了后续准备吧。在设悬念上,电影也不如小说,小说在人物上可以设定很多的神秘色彩,只不过《恶化》还是没有这么做,我尽可能的说明白了主要人物的身份和历史。设定人物悬疑,这样做很容易,你只描写主要人物不加他的历史和身份就够了,但你的人物要写的让读者想去了解他的历史和身份,人物悬疑的设定才会成功。我怕做不到这点还是采取保守措施——全部亮出底牌吧!我想“福尔摩斯”粉丝们不会只喜欢他断案的手段这么简单吧?这个小说人物居然要比作者阿瑟柯南道尔有名气。读过很多次《沉默的羔羊》却始终为莱克特医生的真实身份感到疑惑,一个精神病医生怎么能成长为凶残的杀人凶手,真是有点传奇色彩。但看过巩俐和外国人合拍的前传揭示了一部分他的传奇人生。可这部前传还是托马斯哈里斯的作品改编的吗?看了前传也能理解了他为什么如此残酷,前传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莱克特也是个不幸的人,家人因为战乱死于逃兵之手,妹妹被逃兵吃掉了,也许这些个不幸就是莱克特为什么称之为“食人魔王”的追溯点吧。一切都来源于仇恨。如果没有仇恨莱克特也许不会是《沉默的羔羊》里那个样子。有了前传做基础,我了解他身份的同时从而找到了他和野牛比尔共同的悲剧点,都是不幸福的人生造的孽。“野牛比尔”母亲不负责任的遗弃,幼年就残忍杀害了自己的祖父祖母。变性愿望因为早年犯罪得不到医学界的帮助而萌生邪念,如果不是他逮捕了田纳西洲参议员的女儿兴许他仍能逍遥法外,也许没有莱克特的帮助,那些警察抓他还真是困难。托马斯笔下人物的历史背景都很苍凉悲惨。就连女主人公克拉丽斯史达琳的身份也是如此,童年丧父,母亲在小酒馆打工,幼年的她被母亲的姐姐接到蒙大拿农场生活,睡梦中经常被羔羊的尖叫声惊醒,羔羊象征着弱者,象征着被野牛比尔**的女孩子们,史达琳为了弱者坚强,为了弱者哭泣,为了弱者勇敢起来,这也是她为什么选择进入FBI,她不想看到羔羊的尖叫,她以自己的父亲而骄傲。史达琳身为一个女人的勇敢和毅力是我最钦佩的,当然她的勇敢多半在于自己也有上司克劳福德的信任。我承认,我很喜欢这样的女人,《沉默的羔羊》这部小说勾起了我想看电影的yu望,我甚至有想亲眼看看史达琳这个女特工的音容相貌,没让我失望,朱迪福斯特的演绎非常符合小说的人物,如果让我选择还是喜欢读原著。看过《达芬奇密码》电影的人都跟我说原著比电影好,这的确如此。电影有电影的魅力,小说有小说的魅力,既有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沉默的羔羊》告诉了我们整个美国社会的动荡状态,异样人物的奋斗和正常人的抗衡,最后的悬疑也是相当出色的,让我更对莱克特增添了几分的神秘感和恐慌。他的逃狱意味着更大的危机,“野牛比尔”死了,羔羊的尖叫应该停止了,但莱克特活着,“羔羊”会不会再次尖叫起来?所以我期待《沉默的羔羊》续集,结果等来的还是失望,居然这家伙又逃跑了。《沉默的羔羊》电影版缺少了一个关键的情节,小说里史达琳去参议员女儿家调查被驱赶出来的情节居然没有表述,其实那段才证实了史达琳内心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真是一个遗憾,如果您通读过这部小说,您该承认我说的话。我喜欢史达琳这样的女人,因此,《恶化》的主人公克莱尔尽可能去效仿她。克莱尔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倔强、坚强、勇敢、轻浮、任性、直接。克莱尔还是有原创的地方。《恶化》来源于生化,但游戏原搬的东西很少。举了很多例子可见人物的心理状态还是有必要的。我认为心里描写是写人物成功的一半。身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区别于动物的也是这个,但它也是人类最为可怕的。正因为安布雷拉公司研究员们有野心勃勃的思想而创造了毁灭性的T和G病毒;正因为希特勒那本《我的奋斗》提出的三大主义——大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间,种族,才有了后来的侵略战争。人内心的yu望是无穷无尽的。内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人内心都有过叛逆的思想。所谓叛逆并不是件坏事儿,它是心理的一种正常的行为。就如《恶化》中的人物一样,内心都带有对社会,对个人,对他人的种种叛逆心理,一个人的内心是无一言表的,没人能看透,小说描述人物内心世界完全由作者全权代劳,这里的责任作者可想而知。是相当不容易的。作者要知道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子,他们的言行举止,音容相貌,穿着打扮,这些观察是通过生活的积累而来的,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说我的阅历并不长远,我很年轻也很单纯,但也见过一些人,即使你不曾亲身体验,想写就要认真去体会笔下的每个人,虚拟他们的生活和一切情况,“海阔天空任鸟行”你就使劲抡呗!你要从一个作者的责任去认真的对待,你喜欢的人物总是能够上心的,把你想成小说的人物进入里面去自然不会没想法的。主要是你肯不肯下功夫去琢磨去钻研了。这看你个人的修养和程度。我还是很乐意研究不同人物的心理的,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发现这种攫取是挺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非写手不能体验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