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79)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融合

  而成的。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无论是

  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决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

  惯,这是一个起码的立国原则。多尔衮等满洲贵族陶醉于眼前的胜利当中,

  自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了。他所说的“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

  违异”,完全是强辞夺理,一派胡言。他自己的祖辈和父亲努尔哈赤在反叛

  明朝以前,世世代代都是明帝国的臣属,以接受明朝廷的封号、官职、敕书

  为荣;明朝的汉族皇帝从来没有强迫女真族蓄发戴网巾,遵从汉制,难道不

  是铁一般的事实吗?清廷统治者把不肯放弃本民族长期形成的束发、服制等

  风俗习惯的汉族官绅百姓视为“逆命之寇”,一律处斩,这种凶残暴行在中

  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本来,清廷统治者特别是处于最高决策地位的多尔衮如果聪明一点(按:

  多尔衮的封号为睿亲王,睿即满文聪明的汉译,顺治元年清廷文献中还有译

  为“颖王”①的,意思都是“聪明之王”),1645 年(顺治二年)五月弘光

  ② 孙之獬在明朝天启年间投靠太监魏忠贤,成为阉党。崇祯初销毁《三朝要典》时,他抱《要典》哭告太

  庙,为世人所不齿。清兵占领北京后,他宦兴大发,向多尔衮等人摇尾乞怜,上疏说:“臣妻放足独先,

  阖家剃发效满制”,得以录用。有的书记载他入朝时想挤入满洲官员班列,满官认为他是汉人不予接受;

  转入汉班,汉族官员又因为他已经剃发改制加以拒绝。弄得孙之獬进退失据,狼狈不堪。

  ① 《清世祖实录》卷五。

  ②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③ 同上。《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第八十五页,记六月十四日“大学士洪承畴为京城汉人剃

  发事,启皇叔父摄政王曰:今者剃发,应先令官员剃发,民人稍缓。王谕:予为此事思之期年,今思,君

  犹父也,民犹子也,予非不仁,惟念新旧宜一体故也。”次日(即十五日)下达剃发令。

  ④ 《清世祖实录》卷十九。

  ① 顺治元年五月十五日摄政郑王吉儿哈朗奏本中即称多尔衮为“摄政颖王”,影印件见《明清档案》第一

  册,A1—3号。

  朝廷和大顺政权覆亡之际,曾经出现过一个对清廷(也包括整个中国)以较

  少代价实现统一的机会。当时的情况是,不仅清廷凭借其优势兵力接管南明

  各府县没有遇到多大的反抗,而且连大顺军余部也以不剃头为条件有意归附

  清廷②。实现统一以后,也没有必要强行勒令剃发改制。满洲贵族当权稍久,

  仿效者必多,移风易俗,贵在自然。明清之际,中国仍处于封建性农业社会,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相当一部分官绅地主居住于乡村,他们同朝廷、官

  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照章输赋服役,一辈子没有进过城的农民多得很,中央

  朝廷的更迭对他们来说是天高皇帝远。只要不被朝廷、官府逼急了,就是所

  谓“承平之世”。一旦严令剃头,“朝廷”的威严直接加到自己的脑袋上,

  其后果可想而知。剃发令一下,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

  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满洲贵族以“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手段强迫汉族百姓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记述在史籍中

  多如牛毛,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许多地

  方的抗清斗争不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令颁布之日。江阴人民壮烈

  的据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县宣布剃发之后,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

  发不可剃”①的情况下爆发的。

  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

  对,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

  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②

  顺治二年十月,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奏言:

  近奉剃头之例,四氏子孙又告庙遵旨剃发,以明归顺之诚,岂敢再有妄议。

  但念孔子为典礼之宗,颜、曾、孟三大贤并起而羽翼之。其定礼之大莫要于冠服。..

  惟臣祖当年自为物身者无非斟酌古制所载章甫之冠,所衣缝掖之服,遂为万世不易

  之程,子孙世世守之。自汉、唐、宋、金、元以迄明时,三千年未有令之改者,诚

  以所守者是三代之遗规,不忍令其湮没也。即剃头之例,当时原未议及四氏子孙,

  自四家剃发后,章甫缝掖不变于三千年者未免至臣家今日而变,使天下虽知臣家之

  能尽忠,又惜臣家未能尽孝,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备也。..应否蓄发,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