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朝贵公子_会飞翔的鱼【完结】(52)

  为此,一群兵工厂的大老爷们又开始聚在一起抓耳挠腮,冥思苦想。

  在一群人为开花弹郁闷的同时,130毫米口径的火炮也制成了。炮长3米,同样20倍径,管身重2600多斤,实心弹重近18斤,约20磅,射程超过7里。此时明军使用的同口径炮管重超过4000斤,与他相比,新炮可以说是相当轻巧了。至少一辆马车还可拉动它,勉强还可以用于野战。

  新式火炮被赵永泰命名为威远炮。同时让工匠们加紧70毫米、90毫米、150毫米炮的制造。他准备将其做成一个系列。小口径火炮可以用于野战,对战海盗时也需要,在现代的电影里,此时的海盗多是跳帮战。而且此时正在成为东亚海上霸主的郑芝龙以后大多还是以近战和跳帮战作战。如果以后真对上,面对其成百上千的小型战船,主炮肯定是不够用的,而且也太浪费了。对付小船,小口径火炮才是最好的选择。150毫米的火炮是为西方人准备的,他们现在的战船主炮应该也有32磅的了。150毫米的实心弹重近28斤,约30磅。

  对开花弹现在无可奈何,不过海战主要还是用实心弹,所以目前需求不是很迫切。赵永泰也没想过现在就能把荷兰人赶跑。对他们在台湾的基地,现在还得忍着,至少在海战上取得优势以前是不适合去进攻有岸防炮守护的海军基地的。

  炮身制作完成还需要载体。最简单的就是配上两个轮子以方便运输。现在铁匠坊已经有了成熟的轴承技术,开发出了新型的轴承。将里边的钢珠换成了钢柱,增强了轴承的承压力。新型轴承还采用了高锰钢,耐磨性也增加了很多。

  使用了新型轴承车轮的炮车在马路上可以达到30里的高速。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在发炮时很容易后移。在车轮下面放上止退器,发炮时也会腾起来。这样使得火炮在再次发射前需要重新瞄准,加大了火炮发射间隔时间。

  为此赵永泰提出用弹簧制作一个缓冲机构。这样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就首先作用在弹簧上,而弹簧的弹力释放需要一段时间,就使得火炮发射时的瞬间后坐力变成了长时间的弹力释放。车轮每个时刻所受的力就会减小很多,就可以让炮车在发射时不会再腾起来。

  当然,理论是比较简单的,实做起来却不是这么简单。不过有了方向,大家就可以一起想办法。现在兵工厂的几个匠师除了督促正常的生产、试验全都投入到了这个机构的研制中。甚至赵永泰还又调来了几个铁匠坊的匠师,3名学堂一期生,5名学堂二期生。现在这里的一期生达到了7名,占了一期总数的大半。因为现在二期生也到了三级,商行对三级生的渴求状况得到缓解,这才能再调来3名一期生。现在一期生已经成为商行的技术骨干,赵永泰想调人也没有那么方便了。

  于此同时,考虑到火炮在战舰上的是使用,也让他们一起研制舰用固定炮座。

  这边安排完了,赵永泰又跑到玻璃坊安排制作透镜,虽然这些玻璃不是后世的光学玻璃,但在现在来说已经够用了,毕竟现在的不论陆战还是海战接战距离都比较近,双方能隔个2里就算是比较远了。嗯,还可以给老爷子制一副老花镜,感觉他现在眼神不是太好了。

  这次赵永泰在告诉了原理后,就让几个一二期生自己设计制作,他只是从旁做指导。最开始做的是望远镜,单筒的太简单了,直接上双筒的,而且还要有距离刻度。反正现在又不急着要,赵永泰下的指标是一个比一个狠,差点儿就成后世的野战用望远镜了。

  这家伙安排完活儿后,自己带着几个工匠开始做眼镜,还感叹了一句:“人不够用啊!”因为不知道后世所谓的度数是怎么回事儿,直接让工匠们按0.1毫米为一个间隔做了一系列的凸镜和凹镜。然后每一种凸镜都做了一副眼镜,让老爷子挨个试,哪个舒服戴哪个。

  虽然只是临时起意为了让老爷子看东西不那么费神,但也为玻璃坊又增加了一种商品。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很自由地安排各个工坊的工匠为他做东西,因为基本上他做出的东西都能够成为热销商品,还是独家的。

  (新人新作,求收藏推荐支持,小鱼拜谢!)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二十八章 时间就是金钱

  在试验明军开花弹的时候,因为要炮手掌握比较精确的时间,让赵永泰想起了一个他一直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东西——时钟。

  在为老爷子配眼镜后,赵永泰就全情投入到了时钟的研制中,这次他选择了铁器厂的精工坊。这个坊专门制作弹簧、轴承和齿轮,算是比较核心的工坊。工坊里工作的都是各家比较可靠的工匠。

  因为合并后新建的工坊很多,为了管理又多在一个区域,也就逐渐成为了各种产业的厂区。经赵永泰建议,现在都以各个厂区为管理单位,所以现在各个工坊区都是称为厂。

  时钟原理很简单,以涡旋弹簧为动力,带动各个齿轮转动,齿轮带动指针转动,指针在表盘上指示时间。但是如何让指针转动时反映出正确的时间,则需要各种机构协调控制。

  当赵永泰正在为时钟内部结构抓狂时,一个好消息传来。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接受了仙台书院的邀请,成为书院第一位正式教授。

  原来徐光启在天启四年惹怒了魏忠贤,被革职,后一直在家。这几年他一直专心写作《农政全书》,直至今年年初(崇祯元年)才得以完成。这几年江浙地区富户大量加入永和,使得新式农具和农作方法在江浙地区广泛应用。在参观了朋友的农场后,徐光启对永和农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详细了解了各种新式农具结构后,又仔细观看农场的新式管理方式,还经常请教农场工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