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洋务运动史_夏东元【完结】(16)

  以上说明,先进思想家们对西方的认识,不仅是在技艺方面,而且还扩展到了政治方面。当然这种了解是很肤浅和直觉的。那时,只在技艺上提出“师夷”,没有一位说要在民主政治上“师夷”的。在技术和政治两个方面提出“师夷”,并以此两者——技艺、邦法——为中心制订和打算实行的较为系统的资本主义纲领,当推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这个纲领,在太平天国所处的战争环境中,当然不可能实行,却表明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和太平天国政治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师夷长技”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到了实践的阶段,而民主政治在中国实行也绝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不过是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涉及,而洪仁玕却能无所顾忌地提请天王实践罢了。其实,在洪仁玕写《资政新篇》的后一年,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冯桂芬在其所著《校邠庐抗议》中,在学习西学上第一次写了《采西学议》、《制洋器议》两篇专文,除系统地陈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外,在政治方面的论述虽赶不上洪仁玕,却比魏源等人有所提高和发雇,他敢于将封建专制与民主制作“君民不隔不如夷”的比较。这表明随着先进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生发展,政治上的民主改革也必将提上实践的日程。当然,科技上学习西方的步子走得更远,冯桂芬在这方面甚至已提出实践的步骤,即所谓“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到这时,即1860年前后,从客观经济条件和人们的主观认识看,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中国发生的时机是成熟了。真的到了所谓“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时机了。洋务派就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策下,触动了“弦上”的箭!

  第二章 适逢经济和思潮变革之会的洋务运动的兴起

  首页>>学科资源栏目>>学科教学资源>>高中历史>>历史博览>>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一、“两害取轻”的抉择

  一、“两害取轻”的抉择

  左宗棠在《重刻〈海国图志〉叙》中指出,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先进政治家思想家,试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来拯救清王朝垂危统治的改革主张和措施,由于顽固势力的破坏阻挠而被扼杀,以致“廿余载事局如故”,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毫无革新和前进;20年后,清政府处于太平天国革命和英法联军入侵双重压力下,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策,却又将“师夷长技”提到了实践的日程。这也就是说,“师夷长技”的变革,没有能在抵御外侮也即所谓“制夷”中实行,而却在镇压人民起义中实行了。

  清政府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不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开始就定下来的,而是经过四年的酝酿讨论和各种“力”的较量后,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挽救清王朝的危亡局面的目的,从而作出这样的决定的。

  太平军成为清王朝之“害”始于1851年。1856年在太平军摧枯拉朽般打击下,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清政府,又遭英国和法国的武装侵入。面对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内外两大敌人的清朝统治者,从天朝至尊和统治利益出发,当然要用两个拳头同时打向内外两重威胁。但事实上,这为它的力量所不允许。于是酝酿着先解除一个“祸患”。先解除哪一个呢?

  还在1854年,英、法、美等国使者到广州、上海乃至扬言要去天津要求“修约”谈判之时,清政府鉴于太平军直接威胁其统治的现实,尽管怀疑英法包藏有“助逆犯顺”的“祸心”;对于美国的“剿办逆匪开通长江”恭顺之请,则有“居心亦不可测”的疑虑,但总的倾向是如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所说:“略为变通,以副其望”,这既可以使海关税收不受影响,“且可杜其助逆犯顺之心”。也就是说,适当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便至少可以做到洋人不被太平天国所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之后,清统治集团内部则有着很多不同的意见。在战争开头的两年间,清最高统治者,基本采取两个拳头同时打向内外两大敌人的方针。实践证明此路不通。于是在1858年以后的两年间,清朝统治者总的倾向起了变化,即采取对外国侵略者妥协以便集中力量镇压人民革命的政策。但各地方督抚仍有着不同的意见。

  一般他说,处在英法联军严重压力下的官僚们,“御夷”重于安内。例如,当英军强行侵入广州城时,1858年1月江南御史何璟就提出下述主张说:“此时着不临以兵威,而仍藉口怀柔,曲加姑息”,不仅美、法效尤,且恐“迁延日久,土匪闻风四起,啸聚鸱张”。这是只有“剿夷”才能止内乱的思想。但这种主张没有被清廷所接受,下谕说,应“熟商安内攘外之方,勿生他变。”还是将“安内”放在第一位。又如,当英法联军陈兵天津,僧格林沁正与其交战之际,有人提议派僧格林沁“移师南下”皖、豫“剿办”,“以期一鼓荡平”发捻时,直隶总督恒福坚决反对,说皖、豫剿捻可以另选大员,津沽“御夷则非僧格林沁不办,断难另易他人,致令全局有碍”。恒福恳请皇恩“俯念奴才为全局起见,无令重臣轻出而远离。此不特海防之幸,实天下之幸也。”这种在特定条件下重“御夷”的观点,山东道御史林寿图说得更为明确,他说:“腹心大患,贼甚于夷;而咽喉急症,夷重于贼。”这里虽把人民起义看作“腹心大患”,但“咽喉急症”在一定时间里,比之“腹心大患”更加迫切地需要治疗。因此,林寿图不仅认为僧格林沁不能调离津沽前线,而且主张把“剿捻”战场上的劲旅调来津沽归僧格林沁指挥,以加速取得抗战的胜利,而后集中力量镇压人民的起义。这是明显的“攘外”优先于“安内”的思想。由于此时救治“咽喉急症”的需要,清廷当然是接受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