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洋务运动史_夏东元【完结】(23)

  *资料来源:参考《洋务运动》(三)《练兵篇》制成。

  除海口雇洋人练兵外,此后在内地如湖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亦有雇洋人练兵者,均规模小,且旋练旋辍。这里不一一列举。显然,在海口洋人练兵的问题上,清政府是被动的,但它为整顿八旗、绿营而设神机营、练军,则是主动的。

  咸丰十一年,管理神机营事务大臣拟定神机营章程十条,为神机营的营地、兵员、官制、经费、武器、操练等作了全面落实。它的奏准实行,标志了京营八旗练兵的开始。接着神机营于京营八旗、内务府挑选精壮旗兵1000名,按营队分设公所,就地操练,各营队设专操大臣、帮操侍卫章京统带,并以俄国赠送的洋枪武装。从1862年起,分别派出官兵赴津接受英国军官训练。1864年,神机营奏准将受训的京营八旗调回,并添枪兵、炮车入内,成立威远队名目。以后又逐年扩充,发展马队,到1868年,威远队内已有受英车训练两年之久的洋枪步兵600名、马队兵1000名,成为一支拥有洋枪洋炮达5600多人的马、步、炮综合的洋枪队。它是神机营的核心。

  除训练京营八旗之外,清政府又有整顿各省驻防旗兵,挑选精壮,编成“八旗练营”之议。其间特别重视东三省旗兵的整顿。其实早于1860年奕在提出训练京营八旗的同时,就已建议谕饬“东三省各营兵丁,勤加训练,弓马之外,兼有技艺抬枪,按期操练。”于是咸、同间,盛京将军于六十六佐领属下挑选精壮旗兵2500人,加练火器,是为奉天练营之始。吉林将军亦于1867年组成吉林练营。随后黑龙江将军于1875年抽调精壮组成黑龙江练营。

  以上是八旗的整顿办法。至于绿营的整顿办法则是练军。绿营的练军始自直隶。1863年即有以直隶营伍废弛应“酌改练兵”之议,由直督刘长佑负责练兵。1866年刘长佑选练直隶六军,计划在遵化、易州、天津、河间、古北口、宣化六处,各驻一军。每军步兵2000人,马兵500人,共2500人,分为前、后、左、右、中五营。六军共15000人。练军需用的饷项称“练饷”,由各省协济。但六军未练成,刘长佑即于次年去职。1868年才由曾国藩接办。曾氏改变刘的章程,基本上仿湘淮军成规重订章程。嗣后为各省练军所仿效。

  继直隶之后,各省也陆续设练军。据兵部于1873年统计,除京师神机营、直隶练军六军外,闽、浙、苏、粤、晋、鲁、湘、豫、甘肃等九省设置了练军。这些练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神机营和直隶练军为代表,其特点是朝廷直接主持,由户部统筹练饷,特设营制。第二类是以山西、山东、湖南为代表,即仿直隶之法,兵于额外抽练,费于饷外略增。第三类是以福建、浙江、江苏、广东为代表,将疲弱营兵裁汰,所剩之饷,加于所练之兵,费用不另增加。除上述九省加直隶共十省已设练军外,内地另八省及新疆先后也有练兵之举。

  湘、淮军的练兵用洋枪炮练洋操,似乎与各省练军相似,但实标上近代化程度要快得多,淮军尤其是这样。这是由于他们是自己统帅主持,可自行其事,受洋人影响多而受清王朝牵制较少的缘故。这种情况虽不合清政府“固本”政策本意,但因湘淮勇营已具有国防主力的实际地位,清廷对这一事实也不得不予以默认。

  牵一发而动全身。练兵既是使用洋枪洋炮和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方法的改变,它就有力地突破了传统牢笼。这种“突破”,促使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学习,促使近代军用、民用工业企业的创办乃至新型知识分子的培养,也就必然促进意识形态的近代化。

  第三章 “借师助剿”及其对洋务运动兴起的作用

  第三章 “借师助剿”及其对洋务运动兴起的作用

  一、“借师助剿”的正义

  一、“借师助剿”的正义

  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军队和外国军事人员之力,在江浙、上海等部分沿海地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清王朝把这一勾结帝国主义的特殊形式称之为“借师助剿”。“借师助剿”与洋务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把“借师助剿”列为洋务运动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不是为了分析和说明“借师助剿”具有镇压人民革命的反动性,勾结和借助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力量的买办性,而主要是因为“借师助剿”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中心内容: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期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可用几个“为什么”来表达。为什么要“借师”?因为清军不是人民起义军的对手,而“洋兵”却有可能战胜起义军:为什么“洋兵”能战胜起义军而清军却不能?因为清军除士气低落外,装备很窳陋,而“洋兵”的武器精良,训练亦系新式;为什么“洋兵”武器装备能那样精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先进,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借师助剿”给清政府及其官吏们以一系列启迪:要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必须有一支用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要拥有一支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必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型的近代工业。本书第二章第三、四节所述的“坚船利炮的购求”、“推动洋务运动全面开展的练军”,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认为是“借师助剿”的逻辑发展。进一步说,举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等,均与“借师助剿”不无历史的联系。因此,从洋务运动史的全过程看,“借师助剿”尽管只是它的酝酿准备和前奏序幕,却体现了洋务运动两个重要特点。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