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洋务运动史_夏东元【完结】(59)

  据上所述,求是堂艺局是把培养科技人才置于办船厂的首要地位的。故在马尾船政局开工前半年即开艺局,建厂开工之后,学堂房屋也优先建造。1868年迁入马尾船厂后,将艺局分为前、后学堂(下简称“学堂”),前学堂学法文,设造船、设计专业,后学堂学英文,设驾驶、轮机专业。“后添绘事院、驾驶学堂、管轮学堂、艺圃四所,艺童、艺徒共三百余名。”分别设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制图、航行理论、造船学以及实际操作规则等课程。

  学堂设正副监督,由德克碑任正监督,日意格副之。法员迈达 等教授制造,英员嘉乐尔等教授驾驶。对洋教习的要求是严格的。左宗棠说:“西洋师匠尽心教艺者,总办洋员薪水全给;如靳不传授者,罚扣薪水,似亦易有把握。”对洋员的待遇也是优厚的。“与日意格等议定五年限满,教习中国员匠能自按图监造并能自行驾驶,加奖日意格、德克碑银二万四千两,加奖各师匠等共银六万两”。另一方德克碑、日意格则提出保证:“教导中国员匠于造船法度一切精熟,均各自能制造,并能自造家伙,并学堂中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造船算法及一切船主之学,均各精熟,俾中国员匠能自监造、驾驶。”如按此规定做,即照上述奖金数给予。历史证明,德克碑、日意格等人确能“精心教导”“循循善诱”而著有成效。过去学术界常有以洋务派出惊人的高薪给洋技术人员为非者。这是不公正的。在自己没有掌握先进技术条件下,要想很快地把这种技术学到手,出这样的高价是必要的,值得的。诚如左宗棠所说:“兹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转相授受为永远之利,……虽难有所不避,虽费有所不辞。”

  艺局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其基本精神是促使他们富于进取。左宗棠在《船政事宜胪列十条》中说:

  “宜优待艺局生徒以拔人材也。艺局之设,必学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精研算学,乃能依书绘图,深明制造之法;并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是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非厚给月廪不能严定课程,非优予登进,则秀良者无由进用。此项学成制造驾驶之人,为将来水师将材所自出,拟请凡学成船主及能按图监造者,准授水师官职;如系文职文生入局学习者,仍准保举文职官阶,用之水营,以昭奖劝,庶登进广而人才自奋矣!”

  上述规定,可概括为:学习要求高而且严;物质待遇是优厚的;学生的出路前途是好的、有保证的。

  为实现这些原则规定,艺局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措施:

  (1)挑选本地资性聪颖,粗通文义,年龄在15岁以上18岁以下之子弟入学。入学堂学习制造及驾驶管轮者名曰艺童。艺圃招考膂力壮健子弟分派各厂学习工作者,名曰艺徒。也就是,前者为前、后学堂学生,后者为学徒。他们除端午、中秋给假3天和年假外,星期天不休假。晨起、夜眠均有定时。上课必须专心听讲,“不准在外嬉游,致荒学业”;“不得请长假,不得改习别业,以取专精。”

  (2)在待遇上,学生除日给饭食费七钱五分外,“每名月给银四两,俾赡其家”。另外医药费也由学堂供给。这种优厚待遇固然是为了让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打破士子不屑从事技艺工作的传统的一种手段。

  (3)“开艺局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于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励。”

  (4)学习年限为5年。学成后,准以水师员弁擢用。“其有由文职文生入局者,亦未便概保武职,应准熙军功人员例议奖。”“学习监工、船主等事,非资性颖敏人不能”,“各子弟之学成监工者,学成船主者,即令作监工、作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国监工、船主辛工银数发给,仍特加优擢,以奖异能。”

  这种从不拘出身、广求社会贤慧子弟,对学生优给廪饩,优奖劣汰,到优予拔擢,与洋员同等给薪等等规定和措施,集中到一点,就是加速培养优秀新式科技人才,以便将“彼之所长”转变为“我之长”,并进而达到“驾西人而上之”。应该看到,马尾船政局的前、后学堂的作为,既远出京师同文馆之上,也超过上海、广东方言馆。实践证明,前、后学堂的成效是显著的。英国教习赖格罗称赞这些学生“勤邑与专心工作,也许超过英国的学生。”日意格也认为这些学生“均甚聪明,易学易晓。”左宗棠因此而发出“中国人才本胜外国”的自豪语。这句话虽言过其实一点,但丝毫没有“崇洋”的影子却是事实。

  艺局的教学采取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学专业过程中结合实际到工厂、轮船进行操作训练。例如,1871年,船政局派学生严宗光、刘步蟾、林泰曾、何心川、叶祖珪、蒋超英,方伯谦、林承谟、沈有恒、林永升、邱宝仁、郑浦泉、叶伯鋆、黄建勋、许寿山、陈毓淞、柴卓群、陈锦堂等18人,并外学堂学生邓世昌等10人,登“建威”练船练习,巡历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北至直隶湾、辽东湾各口岸;1875年,以“扬武”号作练船,除将“建成”练船上的练习生移入外,复派萨镇冰、林颖启、吴开泰、江懋祉、叶琛、林履中、蓝建枢、戴伯康、许济川、陈英、林森材、韦振声、史建中等,登船见习,航行海外,游历新加坡、小吕宋、槟榔屿各埠,至日本而还。这种注重实用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是新式的,开创性的,它打破了完全在书斋中生活的陈规,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应占有重要一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