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_岳南【完结】(6)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岳南

  第一章 穿越世纪的曙光

  秦俑的问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喜讯。埃及金字塔虽好,但不能与此

  相匹敌。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整个东方的自豪。

  ——日中友好联盟会会长浜野靖吾

  走出混沌

  1974 年春天,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的八百里秦川。返青的麦苗在

  干渴的折磨下趴伏在大地上,以祈求上天的恩赐。水,在这片黄土地上,一

  切生命都需要水的滋润。忠诚的祈祷并没有感动上帝。日复一日,依旧不曾

  有一滴水珠从天上洒下来。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自然也不例外。或许,

  贫困与落后,更加重了他们对水的关注与对麦苗的厚爱。这片土地的每一个

  主人都深深懂得,田园的麦苗枯萎之时,也是他们自身的生存受威胁之日。

  一切故事都从这里开始——

  夕阳的余晖笼罩着村南的柿树园,白光闪闪,折射出令人心焦的光。奔

  走了一下午的西杨村生产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站在柿园一角的西崖

  畔上。二人眼望着这片只长树木,不长庄稼的荒滩,不由再三犹豫,踌躇不

  定。

  太阳从西方落下,小鸟跳动着在树林中寻找栖身之处。杨培彦终于下定

  决心,挥起笨重的镢头在脚下石滩上划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就在这里吧!”

  杨文学望望骊山脚下那个断裂的峪口,正和身前的圆圈在一条直线上。

  他点了点头:“但愿土地爷帮忙。”

  此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不规则的圆卷将意味着什么。

  翌日晨,以西杨村杨全义为首的6 个青壮年,挥动大镢在杨培彦画的圆

  圈里挖掘起来。尽管地面布满了砂石,镢到之处火星四冒,但在干旱中急红

  了眼的农民,还是以猛不可挡之势穿越了砂石层。将近中午,工程进度明显

  加快。

  当挖到1 米多深时,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层红土。这层红土异常坚硬,

  一镢下去只听到“咚”的碰撞声,火星溅出,却无法穿透土层。

  “是不是咱们挖到砖瓦窑上了?”井底的杨新满放下镢头,不解地望着

  众人。

  “可能。听老人们说,咱这一带过去有不少烧砖瓦的土窑。”杨全义说

  着,递过一把镐头,“来,用这玩艺挖挖看。”

  井下又响起了咚咚的声音,坚硬的红土层在杨新满和杨志发两个壮汉的

  轮番攻击下,终于被凿穿了。这是一层大约30 公分厚的粘合状红土,很像烧

  窑的盖顶(实则是兵马佣坑封土的夯土层)。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在以后的

  挖掘中出现的陶片,都被他们和砖瓦窑联系在一起,也就不再奇怪。

  越过了红土层,工程进度再次加快。不到一个星期,这口直径为4 米的

  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4 米。这时,他们手中的镢头离那支后来令世界震惊的

  庞大军阵,只有一步之遥了。

  历史应该记下这个日子——1974 年3 月29 日。

  当杨志发的镢头再抡下去又扬起来的瞬间,秦始皇陵兵马佣的第一块陶

  片出土了。奇迹的第一线曙光露出地面。

  遗憾的是,这块陶片的面世并没有引起杨志发的重视,他所渴求的是水。

  此时,水比陶片更为令人渴盼。于是,杨志发和同伴的镢头便接二连三地向

  这支地下军队劈去。

  一块块头颅,一截截残肢、一根根断腿相继露出,大家终于注意了。

  “这个砖瓦窑还有这么多烂东西?”一个青年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沮丧

  地小声嘀咕了一句。

  “砖瓦窑嘛,还能没有点破烂货?快挖吧,只要找到水就行。”杨全义

  在解释中作着动员。那青年人叹了一声,又抡镢劈向军阵。

  在井筒西壁的杨志发突然停住手中的镢头,大声喊道:“啊,我挖到了

  一个瓦罐。”

  听到喊声,正在运土的杨彦信凑上前来,确是有一个圆口形的陶器埋在

  土中,便好心地劝说:“你慢慢地挖。如果没坏,就拿回家到秋后焐柿子,

  听老人们说,这种瓦罐焐出来的柿子甜着呢!”

  一旦人的具体目的改变,行为也随之转换。在得到和利用的心理驱使下,

  杨志发不再盲目地大刀阔斧劈下去,而是镢手并用,连刨带扒,轻轻地在这

  个瓦罐四周动作。土一层层揭去,杨志发心中的疑窦也一点点增加。当这件

  陶器完全暴露在眼前时,他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眼前的东西根本不是要找的瓦罐,而是一个人样的陶制身子(实则是一

  个无头空心陶俑),他晦气地摇摇头,用足了劲掀入身旁的吊筐,示意上面

  的人拉上去。

  当这件陶俑身子刚刚抛入荒滩,井下忽然又发出一声惶恐的惊呼:“瓦

  爷!”

  众人又一次随声围过来,又几乎同时瞪大了眼睛,脸上的表情有了明显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