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_任士英【完结】(7)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与英雄人物。吐蕃是很早就生活在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像青藏高原一带的古老民族,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吐蕃民风骁勇,以战死为荣。松赞干布做赞普(藏语“伟丈夫”之意,后为对君王的尊称)的时候,基本统一了各阎立本《步辇图》,记录了吐蕃使者朝见太宗求婚的场面

  个部落,迁都逻些城(今拉萨),并建筑碉堡式的布达拉宫。在松赞干布多次求婚的强烈要求下,太宗答应以文成公主出嫁。

  唐朝许婚的消息传来,吐蕃人民欢呼雀跃。为了减少文成公主入藏途中的艰难,他们沿途准备了马匹、牦牛、食物和水。松赞干布非常兴奋。他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建筑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宫室。他亲自前往青海迎接,并以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见唐朝的护婚特使,然后陪文成公主回到逻些城。

  在逻些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婚礼。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唐蕃密切交往的基础。正如唐朝诗人陈陶《陇西行》诗中所写:“自从贵主和玄奘像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后来,松赞干布又接受唐朝授予他的西海郡王的爵位和驸马都尉之职。据不完全统计,从634年到846年的200多年间,唐蕃之间的使臣往来共191次,唐使入蕃66次,蕃使入唐125次。

  玄奘西行玄奘是唐朝高僧,又称三藏法师。贞观初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从长安出发,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唐朝时对印度半岛上各部的统称,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一路上备尝艰辛。在天竺,他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因佛学造诣精深而获得极高声誉。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又经过20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他是第一个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宋刻《大唐西域记》书影

  风土人情等完整地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太宗亲自为他的译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他还曾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贤德“良佐”,内助名君贞观十年(636)元月二十一日,皇后长孙氏在京师长安大内的立政殿殡天驾崩了。殿内的太宗皇帝,禁不住心中的哀伤,放声痛哭起来,这哭声没有丝毫的矫饰,确实悲痛至极。

  长孙氏在与太宗共同生活的23年中,实在是起到了外人无法代替的作用。那一桩桩,一件件,此时此刻,在太宗的脑海里历历闪现,那一切不能不令哀痛之中的太宗皇帝铭心刻骨。

  少年结缘长孙氏嫁给李世民时,正值13岁妙龄。时在大业九年(613),李世民也是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

  长孙氏家住长安永兴坊。她的祖上是北魏献文帝第三兄,本来姓拓跋氏,因为祖上在北魏时功劳最大,世袭大人之号,为宗室之长,后来改姓长孙氏。她家是出身代北的名门望族,当时号称“门传钟鼎,家世山河”。她的父亲长孙晟,武艺超群,精于骑射,又有奇谋远略,隋朝时甚得朝廷倚重。她的母亲高氏是隋朝刺史高敬德之女,高士廉的妹妹。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隋大业中任治礼郎。长孙氏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就受到熏染,养成了喜爱读书的习惯。

  据说,还在长孙氏很小的时候,她的伯父长孙炽很折服李世民母亲窦氏夫人的见解,就和长孙晟约定日后与李家结为姻亲。长孙氏长大后,高士廉便为她选中了李渊的二郎李世民。

  唐朝建立后,长孙氏便成了秦王妃。在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长孙氏坚决地站在丈夫李世民一边。太宗即位后,长孙氏便被立为皇后。

  贤良国母贞观年间,她以克己奉公、阴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响着壮年天子太宗,在幕后发挥着她的作用。正是这种贤良的品格,使她能够遵循法度,永不超越现实的界限,从太宗的长治久安出发,处处为大唐着想,并且决无僭越之举,甘做配角。她与太宗志同道合,感情笃睦,一直受到太宗的尊重。

  太宗即位之初,正是大动乱之后,长孙皇后深知国困民贫,便率先提倡节俭,平日的穿着打扮从不求华丽,日常不讲排场,物品也仅够用而已。

  长孙后很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总是抽空读书学习,希望从古人的活动中得到借鉴。据说,她在梳头时,也不忘把书卷放在面前读上几页,太宗对此深表敬佩。长孙后把宫里的事情也处理得很好,她从来不在宫内耍威风,对手下的嫔妃宫人,总是以礼相待,有时候,哪个妃子病了,她都要亲自前往探视,详细询问病情,嘱咐有关人员好生照料。这样一来,宫中的各种关系显得比较融洽。

  太宗耳闻目睹,对长孙后更增几分敬意。日常相处,太宗对长孙后显得优礼有加。饭后茶余,床前灯下,太宗常常与她论及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赏罚和人事安排。当太宗想听听她的见解,她却闻而不答,一言不发。其实,长孙后这样做是担心由她开始启后宫干政之源。实际上,长孙后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往往以独特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向他提出劝谏。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她常常与太宗讨论历史上的事情,借古喻今,“因而献替,裨益弘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