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阿拉伯通史_希提【完结】(144)

  除巴格达的尼采米亚大学外,塞尔柱克王朝的这位大臣,还在内沙布尔和帝国中其他的城市里,建立过别的几所宗教学校。在萨拉哈丁之前,他是伊斯兰教中高等教育的最伟大的庇护者。尼采米亚式的宗教学校(madrasah)曾遍及于呼罗珊、伊拉克和叙利亚。建立一所宗教学校,在伊斯兰教中一向被认为是值得称赞的行为。这可以说明旅行家们所报道的学校为什么有那样多。据伊本·祝拜尔的统计②,巴格达共有学校三十几所;在萨拉哈丁的统治下,正处在黄金时代的大马士革,有学校二十几所;摩苏尔有六、七所;希姆斯只有一所。

  所有这些高等宗教学院,都以圣训学为课程的基础,并且特别着重背诵。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日记和备忘录,记忆能力一定是发展到惊人的境地,如果我们相信那些史料的话。安萨里能背诵圣训三十万章,因而赢得了《伊斯兰教权威》(hujjatal-Islām)的头衔。据说艾哈迈德·伊本·罕百勒能背记圣训一百万章③。有些人为测验布哈里的记忆力,把一百个传说的线索(isnād)和传说的正文(matn)弄得乱七八糟,但是,他全凭记忆力,把这一百个传

  ---------------

  ②Ibn-Khallikān,vol.ii,p.246;al-Munqidhminal-Dalāl(Cairo,1329),pp.29—30。

  ③Vol.i,pp.43—49;Ayyuhāal-Walad.ed.andtr.Hammer-Purgstall(Vienna,1838);tr.(Eng.)G.H.Scherer(Beirūt,1933)。

  ④Vol.iii,pp.435以下。

  ⑤阿拉伯语的balādhur发源于波斯语的balādur。著名的历史学家al-Ba1ādhuri据说是因喝了槚如树子(Cashewnut)仁的浸剂而死的,故有此绰号。

  ⑥Abu-al-Fidā’,vol.iii,p.179。

  ①Abu-al-Fidā’,vol.ii,pp.108—109。

  ②P.229,l.10,p.283,l.8,p.236,ll.1—2,p.258,l.20。

  ③Ibn-Khallikān,vol.i,p.28。

  ---------------

  说精密地整理出来①。诗人们在记忆力上可以同传说者媲美。大诗人穆台奈比从一个书商借到一本书,读一遍就完全背记住了,他认为没有买那本书的必要了,所以退还了书商。还有许许多多同一性质的轶事,用来说明艾卜·台马木和麦阿里两位诗人惊人的记忆力。有系统的成人教育,是不存在的,但是,穆斯林城市所有的清真寺,差不多都用作重要的教育中心。一个游客,来到一个新城市的时候,只要走进当地举行聚礼的清真寺,就一定能够听到圣训学的课程。麦格迪西告诉我们,在他访问辽远的苏斯城的时候,情况就是这样②。这位十世纪时的爱好旅行的地理学家,曾在他的故乡巴勒斯坦,在叙利亚、埃及和法里斯等地的清真寺里,发现许多小组(halqah)和集会(majlis),坐在宗教学者、《古兰经》读者和文学家们的周围③。伊马木沙斐仪,曾在埃及弗斯塔德的阿慕尔清真寺主持这样的小组学习,他每天早晨讲授各种学科,直到820年去世为止④。伊本·郝盖勒,曾提到锡吉斯坦有同样的集会⑤。在这种集会上,不仅讲授宗教学科,而且讲授语言学和诗学⑥。每个穆斯林,都可以自由地到清真寺里去听讲,这种教育制度,跟伊斯兰教的学校一起,保存到十一世纪。

  各地清真寺的这些小组,使我们想起另一种形式的同人俱乐部,主要是文学性质的俱乐部,那是在贵族和文化人家里举行的文学集会(majālisal-adab)⑦,即文学沙笼。这种集会在阿拔斯王朝很早就开始出现了。在早期的几位哈里发的面前,常常举行诗歌竞赛会、宗教辩论会、文学讨论会。现存的少数著作,都应该归功于此类辩论会①。

  清真寺也被用作图书收藏所。多亏大家的捐赠和遗赠,清真寺图书馆的藏书,特别是宗教文献方面的藏书,很快地丰富起来了。史学家巴格达人赫兑卜(1002—1071年)曾把自己的藏书遗赠给穆斯林们,作为永远管业(waqf,外格夫),不过这些书收藏在他的一位好朋友家里②,象他这样遗赠图书的还很多。由高官显宦,或富商巨贾捐资兴建的其他许多半公开式的图书馆,收藏着关于逻辑、哲学、天文学和其他科学的书籍③。学者和有身分的人,即使要到私人的藏书室去看书,也不难找到门路。在十世纪中叶以前,摩苏尔有一所图书馆,是一位公民捐资兴建的,到那里去抄写资料的研究者,由图书馆免费供给纸张④。布韦希王朝的阿杜德·道莱(977—982年在位)曾在设拉子创建一所图书馆(khizānatal-kutub),图书按类收藏在书架上,有分类的图书目录,由正规的职员负责管理⑤。在同一个世纪,巴士拉有一所图书

  ---------------

  ①Ibn-Khallikān,vol.ii,pp.230-231。

  ②Maqdisi,p.415。

  ③Maqdisi,pp.182,179,l.20,pp.205,439,l.11。

  ④Yāqūt,Udabā’,vol.vi,p.383;Suyūti,Husn,vol.i,p.136。

  ⑤P.317。

  ⑥Yāqūt,vol.iv,p.135,ll.14—16,vol.vi,p.432,ll.14—16。

  ⑦Aghānt,vol.xviii,p.101。

  ①参阅本书第354页。

  ②Yāqūt,vol.i,p.252,vol.iv,p.287。

  ③Yāqūt,vol.v,p.467。

  ④Yāqūt,vol.ii,p.420。

  ⑤Maqdisi,p.449。参阅Yāqūt,vol.v,P.446。

  ---------------

  馆,凡在该馆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都由该馆的主人发给生活费⑥。在同一时代,赖伊有一所书楼,收藏的手稿,四百只骆驼也驮不了,图书目录共十大册⑦。图书馆还被用作科学研究和科学辩论的场所。雅古特为了编辑他的《地名辞典》,曾花了三年的工夫,从木鹿和花拉子模的各图书馆搜集资料,1220年,他从那里逃命,因为成吉思汗已统率着他的劫掠大军,迫近那些文化城市了,后来,成吉思汗把那些图书馆统统焚毁了。作为商业和文化机构的书店,在阿拔斯王朝初期也出现了。叶耳孤比①断言,在他那个时代(891年)首都已经有一百家书店,聚集在一条大街上。这些书店,就象现在开罗和大马士革的那些书店一样,有很多是设在清真寺旁边的棚店,但无疑有些书店规模之大,足以变成为鉴定家和藏书家的中心。书商本人往往是书法家、抄写家和文学家,他们不仅把自己的书店当做藏书室和工作室,而且当做文学讨论的中心。他们在社会上所占据的并不是一个不显眼的地位。雅古特是以书店的职员的身分开始其著作事业的奈迪木(995年卒)又被叫做瓦拉格(抄写员),他本人显然是一个图书馆员或书商,他所著的《书目》(al-Fihrist)是一部惊人的渊博的著作,他是值得我们感谢的。他在这部著作里②告诉我们,伊拉克有一位藏书家,他的巨大的书库所藏的手写本,有羊皮纸的,有埃及的纸草纸的,有中国纸的,有皮卷轴的,每部抄本上都有书法家本人的署名,而且有五、六代的学者所作的鉴定语。直到回历三世纪初,书写的材料,是羊皮纸或者纸草纸。有些写在羊皮纸上的公文,在艾敏和麦蒙争夺哈里发职位的内战中,被人劫掠了去,后来洗刷干净之后,又卖到市场上来③。三世纪初,有些中国纸输入伊拉克,但是,造纸工业不久就变成本国的工业了。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某些中国战俘,在751年把用亚麻或者大麻屑造纸的方法传入撒马尔罕①。在古代阿拉伯语中,纸的名称“卡埃德”(kāghad),或许是由波斯人间接传入的中国名词。造纸术不久就从撒马尔罕传入伊拉克。794年,伯尔麦克人法德勒·伊本·叶哈雅任呼罗珊的地方长官,由于他的建议,第一所造纸厂成立于巴格达②。他的弟弟哲耳法尔任哈伦的大臣时,下令政府各机关一律用纸张代替羊皮纸③。其他穆斯林城市纷纷建立撒马尔罕式的造纸厂。在帖哈麦创办了一所土纸厂,用植物纤维造纸④。在麦格迪西时代⑤,撒马尔罕出产的纸张,仍然被评为最精美的。但是,在下一个世纪,十一世纪时,的黎波里等叙利亚城市生产的纸张,质量就更高了⑥。九世纪末叶,造纸术从西亚传入尼罗河三角洲,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