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十二帝疑案_阎崇年【完结】(47)

  恭亲王奕訢以奔丧为名赶到热河,与两宫太后秘密商定了夺权的计划,然后返京布置,暗中做政变的准备。自进宫之日就想着出人头地的慈禧太后,在热河的这段日子并未沉浸在悲痛中,而是积极寻求夺权的对策。顾命八大臣自以为已经掌握实权,忙于料理咸丰的丧事,为慈禧和奕訢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一方面,奕訢回北京逐步控制了京城的军权。另一方面,慈禧在热河与八大臣周旋,并借机带着载淳提前赶回京城。八大臣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刀光剑影、将致他们于死地的政变,一步步向他们逼近了。

  辛酉政变的成功,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变成了现实,随后,她又削弱了恭亲王奕訢的权势,开始了皇太后临朝执政、独掌大权的时期。被砍头被关押的顾命八大臣都曾是辅佐咸丰帝的亲信大臣,在朝廷中可谓呼风唤雨,为何会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一个出身于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政变的胜利,从此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她是靠什么稳固了自己独裁统治的根基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展现发生在同治朝的风风雨雨。

  (全文)

  北京满洲镶蓝旗惠征家出了一个慈禧,做了大清国的皇太后,实际执掌朝政达半个世纪,而且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做了大清国的第十任皇帝,这的确是个重要的事情,慈禧的丈夫咸丰死了之后,儿子登极做了皇帝,她垂帘听政,但是,有一条就是咸丰断气之日,就是朝廷酝酿宫廷政变之时,这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历史上叫做“辛酉政变”,因为这一年是咸丰十一年,我们中国的农历是辛酉年,所以把这次政变叫“辛酉政变”。这个“辛酉政变”是清朝历史上,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变。

  辛酉政变前,朝廷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股就是顾命八大臣,也叫赞襄政务大臣,他们主要是在承德,在避暑山庄,第二股政治势力,就是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包括他的几个兄弟,包括一些朝臣,这股政治势力重点在北京,第三一股政治势力,就是帝后,就是两宫太后加上同治皇帝,辛酉政变主要是这三股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这场斗争呢,就是帝后势力和恭亲王他们这个帝胤势力结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大臣势力。

  事情要从咸丰死这天说起,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咸丰死了,死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咸丰死之前做了三件事,第一,指定他独生子同治做皇太子,以后继承皇位。第二,就是任命了八个大臣,当时叫赞襄政务八大臣,就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他弟弟大学士肃顺,底下就是景寿,是咸丰的妹夫,额驸、御前大臣,还有四个军机大臣,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还有第三,他有两枚印章,就是“御赏”和“同道堂”,“御赏”章让慈安掌握,“同道堂”的章归同治掌握,同治年幼归慈禧掌握。皇帝发布诏谕的时候,必须盖上这两枚章才能生效,这样就起到一个互相牵制作用。这三条很重要,七月十七他就死了,第二天,七月十八,就尊两个皇后,就是尊慈禧和慈安做太后,就是两宫太后,因为原来是皇后,儿子当了皇帝,她就作为太后,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圣母皇太后”,大家注意,凡是亲生的母亲封太后都叫“圣母皇太后”,不是亲生的母亲叫“皇母皇太后”,有这么一个差别,所以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圣母皇太后”。

  从咸丰十七日死,到七月底十多天,主要就做了这两件事情,那顾命八大臣做什么呢?这时候第一办丧事,第二就是处理一些日常的军机事务,但是政变已经在酝酿,怎么酝酿呢?就是恭亲王奕訢在北京要求到承德奔丧,八大臣不同意,北京事情很重要,你不要来了,奕訢就又申请,说我的亲哥哥故去了,我要去奔丧,几次申请,后来同意了,你不让他弟弟来给他哥哥奔丧也不合理,就同意了,八月初一,奕訢赶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在咸丰灵前痛哭哀悼,祭奠之后,就要求见两宫太后,八大臣不同意,说叔嫂见面有所不便,奕訢提出来,请八大臣一块见,两宫太后也急于见奕訢,说你们说不便,你们一块陪着共同见,八大臣一想,人家家里头的事情,我八大臣是朝臣你参加见面是什么意思?就退步了,就退让,说是奕訢可以单独见他的侄子同治,和他两个嫂子,就是两宫太后,见了之后,两宫太后和奕訢秘密谈了两个多小时,就在这两个小时之间,把这次宫廷政变的决心、计划、步骤做了安排。

  《我的前半生》说,他听说,溥仪听说,说奕訢是化妆成了喇嘛见了两宫太后,总之是经过很多曲折,不容易见的。这一次见面就把“辛酉政变”的计划定下来了,这时候奕訢是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慈安二十五岁,奕訢见了两宫太后之后没有走,在承德停留了六天,这六天奕訢是政治上很成熟,也很有心计,对顾命八大臣,毕恭毕敬,表现非常谦和,心情很悲痛,要跟他们一起渡过大丧的国家的难关,麻痹了八大臣,六天之后,奕訢就赶回北京。

  八月初五,就任命醇郡王奕譞,就是七阿哥任正黄旗汉军都统,就是在北京要掌握军队的实权,第二天初六,御史董元醇就上了一个奏章,这个奏章主要意思两条,第一条就要两宫太后亲自理政,等皇帝长大之后再归政,第二条就是要简派一个到两个亲王辅政,这就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辅政的一个前奏,这个奏折上了以后,因为从北京还要到承德,八月十一,就讨论董元醇的奏折,两宫太后、同治、加上八大臣,讨论董元醇的奏折,这时候奕訢在北京了,八大臣不同意,慈禧和慈安就坚持要批董元醇的奏折,争吵很厉害,说肃顺“声震殿堂”,有的书记载因为争吵很厉害,同治吓得直哭,而且尿了裤子,不欢而散。八大臣准备特别是载垣、端华准备用不理朝政,就是我不听政了,来相要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