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十二帝疑案_阎崇年【完结】(48)

  经过几天,八大臣考虑表面上做了让步,缓冲一下,可以这样子,意思是等回了北京再说,回了北京皇帝发了丧之后,他们掌握了实权怎么做都可以。到了八月十八日,就宣布咸丰的灵驾九月二十三起驾,二十九到北京。这个八大臣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咸丰七月十七号就死了,九月二十三号才开始运这个灵,你中间时间很长了,就给奕訢他们做政变一个准备的时间,九月初四发生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慈禧就说,说郑亲王端华你这个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也别累坏了,端华就说,那这个步军统领我不做了,行在统领我还做,就是在承德这个步军统领他还做,北京的这个步军统领他就不做了,慈禧接着茬就说:“那就让奕譞做吧”。于是奕譞就做了北京的步军统领,整个北京城的卫戍部队,完全在奕譞控制下,不久又任命奕譞做善捕营,管善捕营的事情,抓人的,就把军权和警卫权交给了奕譞,这是九月初四。

  九月二十三,咸丰的灵驾从承德起运,这里面又发生重大事情,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就是说孩子他太小,同治才六岁呀,你要一面走一面哭,从承德跟着灵柩回来,说这孩子让他先回去,只陪灵驾一天,完了就直接回北京,到北京之后,再迎接这灵驾,八大臣也觉得有理,那就让同治先回去吧,同治六岁呀,说他妈妈得陪着,这样两宫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驾之后,就陪了一天,然后又从小道,迅速赶回北京。咸丰灵驾起驾以后,赶上天下雨,道路泥泞,到北京的时间就推期,一直到了十月初三,咸丰的灵柩才运到北京,这里面就有文章可做了,两宫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驾,九月二十四就从小道迅速往北京赶,九月二十九到了北京,当天接见恭亲王奕訢,第二天三十号发动政变。

  政变的谕旨事先拟好了,那两枚章“御赏”和“同道堂”的章就在她们手里头,先盖上御赏章,又盖上同道堂章,谕旨生效了。你八大臣你可以拟定谕旨,但是你不盖章不能生效,这一生效呢,任命了新的军机大臣。三十日,九月三十日,宣布免去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景寿,还有那四个军机大臣的职务,他们不干,说我们还没有草拟谕旨。现在公布了,都盖了章了,新的军机大臣就入宫办事了,就派了奕譞,他是步军统领啊,他又管善捕营事,到了密云,这个时候肃顺还跟着灵柩,夜里头正睡得很香,打着呼噜睡觉的时候,突然就进了屋子,就把他给逮捕了,肃顺不服,不服你也不行,抓了之后,就押到北京,到了牢房一看,那个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已经被抓进来了。

  第二天,十月初一,宣布恭亲王奕訢是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十月初六,还有谕旨也盖上御赏和同道堂章,宣布赐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尽,派员到了宗仁府空的屋子里头,亲自监视这两个亲王自尽,把端华的亲弟弟肃顺大学士处斩,押着要斩的时候,肃顺不服,咆哮谩骂不服,刽子手用铁柄打他,把两个腿的胫骨打折了跪下了,完了就斩首。景寿因为是咸丰的妹夫,革职还保留一份俸禄,那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其中穆荫还发往军台效力,到十一月初一,慈禧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左边站的就是恭亲王奕訢,右面站的是醇郡王奕譞,就是六阿哥和七阿哥,“辛酉政变”以慈禧,以两宫皇太后和奕訢的胜利,以顾命八大臣的失败而结束。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能够胜利?这一次政变做得是干净利落。

  “辛酉政变”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原因很多,我主要想说四点:

  第一争取民心。英法联军打到北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没有的,洋鬼子打到北京,占了天坛,进入皇宫,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过的,而且把圆明园烧了,怎么交待?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第一条说这个就是由于当时在事大臣的责任,因为端华他们诱擒了巴夏礼,事态扩大,他们才打到北京,因为他们误导了咸丰皇帝,所以他才到承德避暑山庄,咸丰想回来,他们还阻挠不让回来,所有历史责任,一律加到顾命八大臣的头上,这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当时的官心、军心、民心的不满,一律都倾泻到八大臣头上,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八大臣成了替罪羔羊。

  有时候我想,如果八大臣回到北京,把丧事办完了之后,也可能把奕訢他们惩办了,《北京条约》就是你奕訢签订的,所有责任就加到你奕訢头上,然后杀了你奕訢以谢天下,所以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紧紧抓住了官心、民心、军心的不满,把这些不满引导到八大臣身上,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我举一个例子,当时两个集团,朝廷一个是承德集团,一个北京集团,承德集团主要是八大臣,我都说过了,那北京集团主要是谁呢?王公贵族以奕訢、奕譞为代表。朝廷里面一个叫文祥,文祥是军机大臣,他和奕訢关系好,当时咸丰要逃难到承德的时候,文祥不同意,文祥说应该在北京,肃顺他们不满意,所以五个军机大臣四个到了承德,就把文祥留在北京,五个军机大臣四个都是顾命大臣,就把文祥甩开了丢在北京,文祥肯定不满意。第二是桂良,桂良是奕訢的岳父,到承德的时候,没让桂良去,把桂良留在北京。第三个是宝鋆,政变之后做了军机大臣,宝鋆是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是肃顺兼着,他们逃跑之前要钱,装修这个避暑山庄,宝鋆说没有钱,说现在各个方面都很困难,装修从缓,就没让保军到承德,把他留在北京。第四个是翁心存,就是翁同龢的父亲,他对肃顺不满,有一个事情跟肃顺有冲突,肃顺把翁心存降五级,留在北京。还有一个叫贾桢,是皇帝的老师,他说我不去,贾桢是山东人,进士,很有骨气。历史记载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说贾桢“日危坐”,正襟危坐,日危坐天安门,阻拦夷人进入皇宫,他在天安门前正襟危坐,阻挡英法联军进入皇宫,很有骨气,他是有身份的人,是皇帝的老师,你像文祥、桂良,宝鋆,翁心存,贾桢,地位很高,和社会名流都站在奕訢一边,他们都对八大臣很不满意,这就形成了奕訢这个集团的力量,所以惩办了八大臣,北京的这个集团以奕訢为首的北京集团,可以说是拍手称快。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