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十二帝疑案_阎崇年【完结】(92)

  第三,清朝。清朝这个时候,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大家知道,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皇太极正式登上皇位,皇太极继承他父亲,做了大汗的位置,这年改元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跟他父亲在头一年,率领军队打宁远,结果兵败宁远。同年,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对这件事情不服气,不服输。他就在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带着军队继续来进攻,他的目的:第一,想雪宁远兵败之耻;第二,想取得新的军事胜利,来巩固他刚得到的这个汗位;第三,想掳掠一点粮食,来缓解后金这个时期的因为灾荒造成的粮食危机。皇太极带了军队先打锦州不克,又打宁远还不克,回过头来再打锦州,仍然不克,前后二十五天,大小打了二十五仗,败了。所以皇太极非常气愤,他说:“昔高祖皇帝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宁远锦州都打不下来,怎么张大金的国威呀?撤兵。皇太极不甘心,他就总结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没有红衣大炮,他就加紧研究红衣大炮。到了天聪五年,红衣大炮研制成功了,皇太极统帅军队,带了红衣大炮打大凌河城,把大凌河城打下来了。打下来以后大家感觉是好事情。不然,打了大凌河城,城毁了,没得到城,把祖大寿招降了,招降了之后,祖大寿又叛逃了,又逃到明朝了。俘虏了大约有一万人,这一万人你还得管他吃饭,后金这时候闹灾荒,自己的粮食都没得吃,怎么管这一万多人吃饭?所以后金将领内部,贝勒内部发牢骚,说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是有什么意义呀?于是就调整策略,就是带着军队入关,攻破长城入关,皇太极时期先后五次军队入关打到中原,掳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粮食等等。缓和后金经济的危机,并且也使很多的军官、贝勒增加了财富。这也不是办法呀,打完了跑回来,你在关内一城一地都占不住,有人又有意见了,说你这样也不行呀,就是掳掠,你达不到迁都燕京,入主中原的目的。那怎么办呢?说还要打,一城一地的打,就是关外主要有四个城,最主要锦州、松山、宁远等四个城,要把锦州打下来,把宁远打下来,才可以进攻山海关,攻破山海关,才可以入主中原。所以皇太极就调整策略,就是先打锦州,锦州硬打又打不下来,就把锦州给包围起来。包围起来,锦州城里的人没有粮食吃,人没有粮食,马没有草料,这个时候锦州城的守将,就是原来投降皇太极,又叛归明朝那个祖大寿。锦州城里到个什么程度?兵士死了以后吃他那个肉,把弱马杀了吃马肉;没有烧的,死的马的骨头,死的人的骨头做柴火用,就到这个地步。祖大寿就告急,告到崇祯皇帝那里,崇祯皇帝就派洪承畴做经略,率领八个总兵,十三万步兵和骑兵,筹措了一年的军队粮食和马的草料,来解救祖大寿的锦州之围。洪承畴的军队就到了宁远,宁远再往北就到了松山,后金军队初打的时候就失利。这时候皇太极从沈阳紧急赶到松山前线,我前面讲过了,皇太极鼻子流血,用木头碗接着,一面打了马一面接着血到前线去,结果这一仗皇太极打胜了,洪承畴带着他的军队,一万多军队就逃到了松山城里面,守城。那吴三桂很惨,吴三桂几乎是一个人逃跑,跑回宁远非常狼狈,十三万军队,战死五万多人,尸体枕藉,海边淹死人的尸漂在海滩上,就是近海的地方,像死的雁一样漂了一片。但是有一个人,后金军队围困松山,洪承畴内部一个将领,就把城门打开了,皇太极率军队清军就打到城里,就把洪承畴抓住了,抓住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东协总兵曹变蛟,还有辽东总兵王廷臣,皇太极下令,把辽东巡抚邱民仰杀了,把东协总兵曹变蛟杀了,把辽东总兵王廷臣杀了,给祖大寿看一看,你不投降不投降,不投降我抓来就杀了你。下令不杀洪承畴,把洪承畴带回到沈阳,就劝他投降,洪承畴是非常坚决不投降,皇太极就绞尽脑汁,就想劝洪承畴投降,这里面就出现了劝降这一幕的历史剧。

  那洪承畴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我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纯属戏说,历史没有这么回事,松山城破了之后,明军的败报报到北京,举城震惊,洪承畴当时是明朝的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报说洪承畴是殉国了,洪承畴殉国这个消息到了朝廷里头,崇祯帝很感愤,说第一给他建一个小祭奠他,第二设十六坛来祭奠他,十六坛一品官死了之后,设九坛,洪承畴设十六坛,一坛一坛的祭,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了,说洪承畴投降了,没死,崇祯帝原来准备第16坛的时候他亲自去祭奠,崇祯是非常尴尬呀下令不再祭了,那个庙刚开始盖,下令停了,这件事情这个庙有一本书是刘献廷写的,书名叫《广阳杂记》记了这件事情,北京正阳门东月城有观音大士庙,其观音庙,崇祯中敕建,以祀经略洪承畴,后知洪生降,改祠大士焉,就说前门,北京前门东月城,有一个庙,我们小时候还见过有这个庙,在东月城下面有一个庙,当时是崇祯下令是祭奠这个洪承畴的,那洪承畴到底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的,我说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庄妃劝降,那你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文献没有记载。这么重大的事情,满文文献、汉文文献,朝鲜文文献,没有记载,经典没有记载,档案也没有记载,可以说,没有一条文献根据。第二,违反后宫制度。后宫是有制度的,一个皇帝的爱妃你怎么可以一个人出了宫,到一个俘虏将领的囚所,敌对方的将领的囚所,一个人,宫廷制度是不允许的。第三,安全没有保障,庄妃已经有了儿子了,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太极的儿子很少,个个视为珍宝。庄妃离开了皇宫,离开了儿子,单独一个人,也没有警卫,到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当时下决心我绝食,我要死,要殉大明皇朝。如果一个爱妃单独到那儿去,出了闪失,责任何等重大呀,皇太极怎么会做这种愚蠢的事情?第四,身许更属荒谬。皇太极是大清国的一国之君,庄妃是他的爱妃,而且还给他生了黄九子福临,他怎么会派他自己的爱妃到敌国的一个将领囚室里面,用色情来换取洪承畴的投降?洪承畴在皇太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俘虏,我说庄妃身许洪承畴,劝说洪承畴投降,这不仅是戏说,而且是胡说。第五,双方语言不通。洪承畴说汉语,庄妃是蒙古族人,说蒙古语,到了皇太极的宫里头,学了满语,就是庄妃会说满语,也会说蒙古语,就是不会说汉语,当时关外的汉人不能进到后宫里边,她没有机会同汉人进行交谈,所以庄妃会说满语,会说蒙古语不会说汉语,那么庄妃到了洪承畴这儿,两个人语言不通,又不能有翻译第三者,有翻译第三者又不能发生那种感情的事情。所以,从语言来说,他们没法交流,不可能用色情和身许来劝说洪承畴投降,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庄妃劝说洪承畴投降,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情,纯属戏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