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黑戈壁_杨镰【完结】(2)

  [军事小说] 《黑戈壁》作者:杨镰【完结】

  所谓黑戈壁,是指甘肃与新疆之间东起额济纳河,北抵中蒙界山,南临河西走廊西段,西依天山东段的一个大约2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主要是无人区,面积比现在的江苏等省份都大。关于古丝绸之路上这片荒凉苦寂的黑戈壁,最令人神往的传说就是有关于“黑喇嘛”的故事……

  《黑戈壁》延承作者一贯写作方式,是一部纪实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长篇历史叙事作品。作者以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黑戈壁和活跃在黑戈壁上的“黑喇嘛”为中心,再现了20世纪前期的西域风云,及活跃在这个历史时段上的数位传奇人物。首次披露并完整解析了曾经长期影响西部地缘政治的神秘历史人物“黑喇嘛”……

  序言

  重返黑戈壁

  目前我所在的位置,是黑戈壁的腹心地域,人们叫“碉堡山”。现在时间是:2005年3月12日上午10点20。风力,6级;气温,摄氏零下15度。

  我站在山丘的制高点,茫然四顾。

  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整个黑戈壁曾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无人定居区。可附近几平方公里的地方,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密集的战壕、碉堡、岗楼,已经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建筑物了,就如同酷烈决战之后的战场。然而,在一个外人眼中,也许它更像为一部卡通电影特设的场景。风大得几乎使人站立不稳,而且奇冷无比。可在你的视觉中,这风似乎并不存在,它没有刮起迷目的尘土,没有扬起杂物枯叶,没有旗帜或植被在随风飘扬,更没有行人挣扎着逆风前行。除了大气流在追赶逝去的光阴,一切都是静止的。人站在风中则像是忍受鞭刑,风头一下一下恨命抽在面颊上,驱赶你的杂念,拷问你的来历。我的眼睛也如同一部超级数码相机,一边忠实记录广角的景观,一边在增强或减弱、修饰或冲消记录到的一切数据。

  黑戈壁是来历久远的地名。

  来这里的人,只要见到地面布满一望无边的黑色砾石,很容易认同“喀喇戈壁”这个称呼。“喀喇”是蒙古语“黑”的意思。从19-20世纪之交中国西部进入探险发现时期开始,位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外蒙古(喀尔喀蒙古)、宁夏、青海之间的黑戈壁,不断出现在中外经行者的笔下与各种文献之中。原来,人们并不知道这名字的内涵远远比表面的联系要复杂深刻得多。——现在我已经知道了。黑戈壁成为令行旅谈虎色变的、神秘莫测的地方,那主要是因为它与“黑喇嘛”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了。

  所谓黑戈壁,就是东起额济纳河,北抵中蒙界山-阿济山脉,南临河西走廊西段的祁连山(南山),西依天山东段,大约1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事实上,黑戈壁的面积比一些省份都大,长期却无人定居。可它正好位于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进入新疆的咽喉部位,所以,自古以来对古道兴衰、文明聚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戈壁勾连着四通八达的古道,从黑戈壁向南伸出一指,可以直捅河西走廊的软肋;挺直身躯,便使中蒙界山蒙上阴影。关于“被遗忘”的丝绸之路,最令人神往或者说是最令人费解的传说,就出自黑戈壁那个荒凉苦寂的地方。

  在黑戈壁,低矮丘陵是单调景观的惟一调剂。这些丘陵好像是在地壳的远动过程刚刚涌出,就被抛弃在荒野中的半成品。据说在风雪中远远望去,一簇簇山包如同奔马扬起的鬃毛,人们便将黑戈壁中的丘陵叫做“马鬃山”。所谓“碉堡山”,指的是马鬃山一处包容在丘陵中的几平方公里的要塞废墟。

  这地方不是战略要地,也没有什么值得死命争抢的物资或资源。可在这群山环抱中的,确实是一组完整的军事设施,而远处每一个向外伸出的“触角”,终端都有一个岗楼,岗楼与中央建筑之间,地面有战壕相连,至今战壕清楚可见,隔不多远就是一个向外伸出的圆形掩体,完全符合战术需要。山体中的战壕连接起来至少有数公里长,如同四通八达的网络。这些战壕宽不到一米,深一两米,许多地方曾利用黑色的砾石精心做过修整。

  整个要塞看上去如同一只僵卧在海滩上等待潮水回归的干瘪章鱼。工程气势浩大,井然有序,没有相当专业的军事眼光,根本不可能设计得出来,施工的难度更不用提。谁是要塞的设计者,谁又是要塞的建造者?这样规模的军事设施,得动用少人力,花费多少时间,调集多少资源,才能建成呢?出现这个要塞的时候,黑戈壁还是著名的无人区域。整个黑戈壁马鬃山丘陵就没有一棵成材的树木,建材是从何而来呢?即便经历了八九十年的风霜,仍然能看出要塞实用而且坚固。从防卫需要来讲,布局合理,没有“空门”,一环扣一环,而且严丝合缝。

  放眼四野,一处处干涸了的水洼湖沼相当显眼,低洼的地方满是白色碱霜,要塞所在的山群曾经由水域环绕。在这一点上,倒可以称为戈壁荒滩上的“水泊梁山”。然而,哪一组建筑曾经是它“排座次”的“聚义庭”?

  在贴近山根的地方,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长期驻扎过帐篷的痕迹——那便是追随黑喇嘛,啸聚在马鬃山的部属们的毡房吧。紧挨道路的,是一个位于小山顶上的堡垒,它起到扼守交通要冲的作用。当年必是“税卡”。“税卡”所在山丘的山体是经过修整的,易守难攻,山顶的碉堡—税卡的“级别”与其他同类建筑有明显区别。在俄国学者奥勃鲁切夫的《中央亚细亚的荒漠》一书中,明确写到过这个“税卡”。可是,即便在百十年前甚至在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这儿究竟有多少商旅路经呢?换句话不如说,这儿究竟能容纳多少强盗啸聚?哪怕潜藏的是下过海捕文书的江洋大盗,建设如此规模的防御体系,也显得太夸张,太“奢侈”。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