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黑戈壁_杨镰【完结】(42)

  《黑戈壁》九(2)

  除了“苦水事件”,哈密在1932年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七角井瘟疫”。

  在“苦水事件”前不久,1932年春季,哈密西北的要道驿站七角井发生了一场看似无来由的、找不到传染源的瘟疫。在马仲英第一次进入新疆时,他主要着眼点在天山以北。天山以南的交通反而比以前繁忙。一些商贩,为了避开战火,也宁可踏上“风戈壁”,而七角井正是“风戈壁”中的标志性驿站。马仲英撤回河西,七角井由省军的杨正中部驻守。杨正中嗜杀成性,往往随便就将不顺从己意的商旅处死,然后胡乱埋在或扔在附近的沙丘中。在七角井的旅店前,有两颗电线杆子,一度成了杨正中悬挂首级的旗杆。这场传染性极强的瘟疫,正是因无辜死者得不到安葬而生,以致除附近的百姓与过往商旅,甚至驻军也受其害,不停地有士兵逃离这个阴霾不散的地方,同时将瘟疫扩散到其他的驿站绿洲。在一些村落,瘟疫几乎是灭绝性的。有一则目击报道说,在某小镇,生灵死绝,只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爬在已经死去的母亲胸前,寻找母乳。

  ——这,就是马仲英第二次进入新疆之前的哈密。

  与在黑戈壁占山为王的黑喇嘛相比,哈密的省军在“苦水”“七角井”的作为,更象土匪。

  马仲英再次进入新疆的时机正在逐渐成熟。

  返回酒泉前后,马仲英在当地招贤纳士。河西走廊原来就“人才密集”,用不了多少时间,他的参谋部与政治处、秘书处,成了无所不包的庞然大物。其中有中共秘密党员,著名的中共脱党人士,有国民党的骨干,有日本间谍,有来历不明的土耳其军人(还不止一个)。最绝的是,这些人不管在别的什么地方碰面,一定会立时打得你死我活,可在“尕司令”的“智囊团”里,却始终相安无事。

  比如,马仲英的“少校参谋”于华亭,谁见了也说是日本人,关于他是日本特务的“谣言”一时甚嚣尘上,可他自己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的绝活是译电,据说当时还没有发明出他破译不出来的密电码。据说(又是据说),马仲英几次绝地反败为胜,都是因为他成功译出了对方的军谋布署。

  土耳其军官凯末尔——“国民革命军新编36师中将顾问”——则更绝,谁也不知道他从何来,来干什么,甚至他到底是谁?可他在马仲英麾下颇为自适。他的房间从不请人进入,房里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兵谋战略,只有一个河西籍的小脚女人,40多岁,整日端坐在炕上。他一句中国话不会说,她一句外国话听不懂,他们平时用什么语言交流呢?每当凯末尔“中将”高兴,他的庆祝方式就是:将小脚女人扛在肩头,在房间里、院子里“游行”。可他是真正的军事家,就是他教的马仲英把骑兵当作坦克使用。这招曾将苏联刚刚组建的机械化部队(“塔尔巴哈台军”)打得丢盔卸甲。

  参与马仲英核心机密的人当中,除了他的家族成员,还有甘肃现代史的名人,比如吴应祺、张雅韶,他们刚刚从苏联回国,曾是中共的骨干,不但投入马仲英幕下,成为他的谋主,甚至将马仲英兄弟也介绍加入了CY(共青团)。另外,河西著名的脱党的原中共党员比如蔡雪村、葛霁云,另外还有甘肃哥老会辈份最高的堂主赵福臣……都在麾下为他效力。就凭这个,年仅20的马仲英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待。

  1933年4月。马仲英第二次入疆。

  这次与上一次的最大不同,是有备而来。实际上从退回河西,马仲英一直用一只眼睛紧紧盯死新疆。——另一只眼睛他始终是盯着他的堂兄弟们(马步芳、马步青、马步康……)的。他显然认为,要想有大的发展,只有进入新疆,占据天山南北。河西、酒泉只是暂时栖身之地。

  第二次进入新疆,马仲英部队传唱着另一个“军歌”7:

  打了一仗又一仗

  仗仗不离机关枪

  三八式专用来打老乡

  在第二次进入新疆期间,马仲英打遍天山南北,连乌鲁木齐也几乎陷落于其手。他的对手仍然是苏联,但这次归化军(原白俄)已经不是个儿,与他死拼的是“新疆王”盛世才重金请来的苏联红军,只不过名字改为“塔尔巴哈台军”8。这支“塔尔巴哈台军”坚车利器,锐不可当。但个人装备比马仲英的部下还差。一则目击记说:在北疆的苏军(塔尔巴哈台军)哨兵,舍不得让靴子站在在雨雪泥泞中,就站在砖头上,砖头踩在烂泥中,用一截铁丝将靴子与砖头绑在一起。穿着这种“花盆底”,根本不能打仗。可飞机与装甲车协同作战的威慑力,击穿了马仲英所部的心理墙壁。败退途中,他劫持了斯文·赫定的车队,同时他也想将这个国际知名的探险家扣作人质。最终不知是马仲英吸引了斯文·赫定,还是斯文·赫定感化了马仲英,反而互相萌生了敬重感。但,最终谁也想不到的是,1934年7月,马仲英在吴应祺、蔡雪村等陪同下,由喀什噶尔西北的伊尔克斯塘边境口岸,进入苏联境内。为了避难,也为了寻求支援。这如果不算是与虎谋皮,那也是将头探入虎口。从此,一去无回。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