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黑戈壁_杨镰【完结】(45)

  这,就是在四五十年代之交内陆亚洲最著名的事件:“北塔山之战”。

  因为为蒙古军人提供空中支援的那5架(一说是4架)飞机,是苏联空军的战机,那时又是“二战”结束后,苏美重新划分地缘政治版图的关键时期,欧洲处在了冷战的“颠峰”。美国与其盟国关心北塔山事件,实属必然。

  《黑戈壁》九(5)

  事件之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言人在1947年6月9日发表谈话,说“北塔山在中国境内离中蒙边境两百英里”;4月15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公告,说“北塔山在蒙古境内,据中蒙边境约十五公里”。仅这两个距离,外人看了会以为那是两件完全不搭界的事件。但人们心中的界限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这是冷战双方的较量。

  甚至,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引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政治格局来说,“北塔山事件”直接影响了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发生的事端。

  所以,北塔山事件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举世关注,成为“二战”之后东西方最引人注目的争执点。

  数十个媒体(包括外国媒体)尽可能快地赶赴新疆,能得到采访北塔山的许可,必将受到瞩目。从1947年6月至9月,先后有美国国际新闻处、美联社、纽约《每日新闻》、《纽约先驱论坛报》、法新社等国外重要媒体的记者作实地采访。中国国内所有大一些的报刊都发有专稿。这场没来头的“抗战”,甚至被称为“西北的九一八”(中央社电稿中语)。当然,苏联一方也是连篇累牍,指桑骂槐。当时新疆警备总司令是胡宗南的爱将宋希濂。他成了红色一方抨击的主要对象。而乌斯满一直称宋希濂为“宋巴图鲁”(宋英雄),颇有惺惺相惜之意。

  60年代,宋希濂被特赦之后,写了一篇“文史资料”《北塔山事件的实况及经过》。客观地说,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北塔山事件”最权威的实况记录。关于外蒙古军队为什么会在苏联红军的空中支援之下,贸然攻入在中蒙边界中国一方的中国军队驻防地北塔山?宋希濂提供了几种解释,其中之一是:“三区革命”一方,欲借苏蒙之手,清除自己的死敌乌斯满。乌斯满原来的地盘在阿尔泰,现在阿尔泰是“三区”之一了,当然不容他在卧榻旁酣睡。乌斯满已经被逐出阿尔泰,但他一直是新疆省府对抗“三区革命”的点数最大的一张牌。换句话说,是苏、蒙想帮“三区革命”的领导人一把,帮过了界。不管怎么说,最不能令人置信的说法则是:国民党政府越界寻衅。那时国民党政府已经焦头烂额,自顾不暇,连中原富庶之区尚且一片“狗熊掰棒子”,刚刚分为“东九省”的重工业区“东三省”,让林彪的几大攻势打得丢盔卸甲,居然想到到塞外不毛之地与强邻苏联、蒙古抢一个连树都不长的小山头?要是沉心下来读了当时媒体的报道,你会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在高潮中,中国的主流媒体比如《大公报》《申报》等,已经拿“北塔山事件”与明清之际吴三桂借兵于满洲相比了。

  可这当然是推测之词。但是,北塔山原来是无人过问、连地理学家也不一定听说过的荒野,突然成了时代热点,这个反差有多大?为这个小小的边界哨所会使两国打一仗?那时,可以说整个中、蒙之间的几千公里边界都没划定呢,退一步,除了外蒙古自己(顶多加上苏联),还没人承认外蒙古不是中国的地方。1946年1月,在苏联的劝诱下,民国政府曾承认外蒙古独立,可马上就反悔了。

  1949年以后,乌斯满是典型的“坏人”,当然还有那个美国人马克南。那时,中国与蒙古国都在以苏联为“老大哥”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满幸福的。也没有比乌斯满更合适的罪人了。原来,他的公众形象就糟糕得不得了。

  “北塔山事件”后,在危机感的“追逐”下,乌斯满和他的部落进一步向东南方移动,如同黑喇嘛离开外蒙古那样,只想寻找一个藏身的“黑戈壁”。实际北塔山就是他和他统辖的哈萨克人背离家园的第一站,巴里坤是第二站。

  几年后,乌斯满的部属沿中蒙边界之间的戈壁继续迁徙到巴里坤北山时,“伊吾四十天”启动。他和另一个正在逃亡之中的“过气”人物尧乐博斯,被认为是其幕后策划者。尧乐博斯轻装简从,有电台与境外联系,终于经过羌塘无人区,从中印边境出逃。乌斯满到达了青海、甘肃、新疆的三不管地区、另一个“黑戈壁”。但是他最终于1951年2月被活捉。

  1951年4月押赴乌鲁木齐的乌斯满,在南门体育场经公审被枪决。

  关于乌斯满,由于已经是电影(《沙漠剿匪记》)、小人书(《北塔山风云》)的“主人公”,在五六十年代还编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人们并不陌生。关于乌斯满,在北塔山事件之后前往实地采访的原中央社记者吕器,十多年后——1964年6月,写了一篇回忆录《乌斯满和北塔山事件》。文中有乌斯满的“画像”:

  一九四七年,塞外一个稀有的深秋的阴天,我访他于塔克·博格达(按:即北塔山)营地,幸亏事先予闻此秘诀,一声“加克斯,巴图鲁”(按:“你好,英雄”之意)开了窍,没有拒绝我的访问。我知道在我之前不久,曾有过天外飞来的美国记者和南京军方记者访问过他,此次对我来访似乎并不感到别扭,使我吃惊的是他那粗壮的身坯,他的围腰至少有我的两个至两个半那么粗,浓眉大眼底下吊着洋葱头般的鼻子,满脸横肉,乌须满腮,说话时语声瓮瓮,笑语也象怒骂。谈着话有时斜躺在高凸半公尺的枕箱上,整个蒙古包几乎被他占去了一半。他出入蒙古包门口不但得蹲腰,还必须侧身,否则担心整个蒙古包被掀倒。他有两个老婆,一个粗胖的与他相伯仲;另一个和他成了尖锐的对照,瘦骨嶙峋,却听说是一个女巴图鲁。她的马上功夫之于他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当他出入枪林弹雨之中,她必与之并辔进退,相传他在几度陷入重围的危急关头,都是凭她杀出血路,比肩脱险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