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煮酒话太宗_黄如一【完结】(134)

  在地方管理体系上,可能很多人对明朝巡抚印象较深,认为是各省省长,但事实上仅是临时差遣,并非常设职务。明朝更没有省这个说法,只是前面的元朝和后面的清朝都有,很多人便想当然的认为明朝也有。明朝仿宋朝在各地设四司的制度,在各地设三司:

  1.都指挥使司:即前文所说的地方军区。

  2.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宋朝的都转运使司,主管一方的财政经济。因为经济工作比较重要,所以设左右两位布政使共同主持工作。

  3.提刑按察使司:相当于宋朝的提点刑狱司,主管地方司法。

  这三司互不隶属,各自负责当地的相关工作,有时遇到重要情况,比如治理河道或打仗,朝廷会派出一名要员(一般本官是副都御史或侍郎)巡抚该地区,协调三司工作。但也只是协调而并无直接管辖权,因为这三司都直接隶属于中央的三个部门,为此中央部门的机构设置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尚书六部,每部四司,唐宋有时会微调二十四司的具体设置,但这个框架从未改变。明朝为加强中央和地方的直辖关系,非常有创意地打破了这种框架,不妨以户部为例来说明这种公共管理创新。

  明朝户部内设十三司,分别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清吏司。这就是一些省份的名称,明朝虽没有省的说法,但这种区划显然是后来各省的框架。

  这十三司显然各自对口一个地区,比如浙江布政司就直接对口户部浙江司,而巡抚可管不了户部的内设司所。

  同理,刑部也设了这样的十三司,对口各按察司。都察院也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派各地监察地方官员。但兵部的情况比较复杂,并未分十三司直接对口各都司。

  有些人据此说明朝的疆域很小,只有区区十三省而已,什么东三省、新疆、西藏都不在辖内。这真是相当无知也很无理的一种说法。户部只管十三省,中央各部门都不用钱了?您看户部十三司也没有北京、南京啊,难道也不在疆域内?更可怕的是这十三司没有五军都督府啊!是明军全体叛逃了还是都不领工资了?郑公公那么大的舰队经费从何而来?最愉快的是刑部也只管这十三省,所以中央百官可以随便犯罪玩儿——反正没人管。搞半天“刑不上士大夫”是这样实现的!

  但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事实上,十三司(道)也只是一种机构设置方式而已,内设十三个司已经够多,不能再增加了。所以十三司托名某处,并非真的只管这一地之事,还要兼管很多业务。比如中央机关的经费就由户部陕西司管,两京及其附近地区的税费由福建司管,各营卫分到各司管等。十三司(道)没有出现的地名其实仍有明确的司(道)在管,并非不在辖内。

  这样设置,明朝中央部门对地方的直辖能力更强,藩镇独立的可能性比前代更小。当然,这种进步体现在公共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只是一种表象,根本仍在于社会进步,尽管明朝倒退性地恢复了世袭爵位乃至世袭职务,但社会已尽力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尽管不得不承认比宋朝略有退步,但总体而言一个平行化公民社会还算成功。明朝的中央集权体系也趋于成熟,地方独立的趋势基本被消灭,务实的地方政府设置方式奠定了大一统中华帝国的框架,使中华民族历代扩展出的生存空间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汉区、羁縻区、军事占领区、藩属国的简单拼凑,统一的中国概念彻底深入人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当然,一个伟大的王朝,最重要的遗产不是金银,也不是疆域,甚至不是优秀的组织结构,乃是万世相承的文明血脉。汉唐宋都为后人留下了伟大的文明遗产,明朝的问题就稍有点复杂。

  三、中华文明的高阶传承

  说到文化,明太宗或许有点不好意思。明帝文化都很高,明太宗的子孙们每人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诗词书画均有作品传世,水平较高。更恐怖的是有些人还是非常优秀的土木工程师或机械设计师,完全达到工学博士的学术水平。但这些人都是在翰林学士的包围中长大的皇子,学习条件比祖上好多了,真正让朱老四脸上挂不住的是:他那讨饭出身的老爸文化素养也比他高得多(有传世作品可证)。总之,朱老四就是板上钉钉的明朝最没文化皇帝。

  不过所幸当中华帝国推进至宋明这样的高级阶段,皇帝个人的文化素养对全社会的影响已经不大。

  明朝作为汉唐宋之后又一个主要王朝,并且是全球化的中心,其文化塑型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那明朝到底是一个文化繁荣、科学昌明的文明帝国,还是一个思想禁锢、万马齐喑的黑暗王朝?这个问题争议极大,而且不同的答案往往还非常极端。

  一个国家的文化塑型主要还是取决于官场风气。明朝作为科举制度全面成熟的时代,再加上合理的官制,社会思想也进步到了一个高峰,提升了整个官场风气。大量出身平民的寒士通过自身努力考取进士,官员晋升有明确的考试成绩为据,而不靠当权者随意评价,所以投机钻营、溜须拍马在主流官场上就很难有市场,形成了一种正直敢言的共同审美观。汉有张释之,唐有魏征,宋有寇准、包拯,而明朝更有海瑞、夏言、范景文、杨涟、左光斗等数不清的诤臣。而且前代的诤臣往往本身也要有一定地位才有底气向大佬叫板,而到明朝,七八品的小官乃至平民百姓公开叫骂皇帝、宰相却司空见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