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煮酒话太宗_黄如一【完结】(133)

  所谓全社会阶层流动性,重点在于政府高官。只要高层不是始终被世家把持,而不断有底层人民进入高层,流动性就很好了。唐朝比之汉朝、宋朝比之唐朝,世袭荫举一直在变少,但明朝似乎又比宋朝多,这应该说确实有退步。可明朝的科举取士又比前代更严格,宋朝还有不少人荫举入仕,宰相中更不乏吕夷简、吕公著父子,范仲淹、范纯仁父子,史浩、史弥远父子这样的宰执世家,而明朝便再无一对父子两代为相的例子。

  当然,宋朝那些宰执世家也并非全靠父辈余荫挺进高层,他们也只是生在宰执之家,仍要考中进士才能获得认同。宋朝读书人虽多,但宰相家庭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明朝随着公共教育的发达,这种优势也不明显了。整个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宰相之子考取一甲进士的只有杨廷和之子杨慎、张居正之子张懋修极少特例,高中者绝大多数来自底层。宋朝尚有吕公著、范纯仁这种兼具世家和进士身份的中间阶层,明朝的杨慎、张懋修显然不成其为一个阶层,何况他们也只是中了状元,远没当到宰相。在科举人才的主导下,明朝官场渐渐形成了“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矩。

  纵观明朝一百六十三名大学士的履历,其中有一百五十七名进士出身,占总数的98%(另六名也有举人等较低功名,而且全部集中在明朝建立前六十二年)。而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前三名)更多达四十一名,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整个明朝共产生了八十八名状元,其中便有十七名入阁为相,比例高达五分之一。除了成绩最优异的一甲进士可直接入翰林外,二三甲进士登科后还可以进行选馆考试,考出兼具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的人才,称为庶吉士,可在各部门实习三年后任实职。明朝共有八十七位宰相为庶吉士出身,超过总数的二分之一。

  我们很容易从这个层次明显的结构看出,明朝政治最大的特征便是由考试成绩决定仕途,而不是出身门第或者其他,这激励了无数人捧起书本,形成了全社会的文化大繁荣。全社会考取功名的机会也相对公平,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何炳棣教授(Ping-Ti Ho)研究了明朝所有进士的家庭出身,其中祖上三代从无人获得任何功名和官职的A类进士占总数的47.5%。更重要的是,这个数据在漫长的二百七十六年中,除明初从峰值降为均值外,自明孝宗朝起便稳定在均值。也就是说,完全平民出身的进士始终能占到一半左右,社会并未随着时间推移产生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这表明这个体系本身具有内在的反马太效应机制,这或许归功于明朝发达的公共教育体系。尽管大多数人无法投胎在官宦之家,只能接受政府提供的普通公共教育,但教育条件和学习氛围也并不比富贵家庭差太多,纯平民和富贵家庭的孩子成绩旗鼓相当。

  稍微意外的是,宋朝的对应数据是53%,这和产生了大量宰执父子的印象似乎并不相符。这或许和明朝人排斥官宦出身的心态有关——同等条件下,明朝人更愿意提拔贫苦出身的寒士。而宋朝官宦子弟中进士的虽比明朝略少,但只要能中,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提拔起来也很快。所以宋朝的官宦出身进士数量更少,但走到后来并不输给寒士。那宋明两种用人倾向哪个更好呢?尽管优先照顾寒士看起来似乎更公平,但出身宰执之家本身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经历,非常有助于人格塑造。宰执之子只要不是靠父辈的关系上进,而确是通过公平考试获取功名的仍是栋梁之才,确应重用而不应逆向歧视。事实上,宋朝的官宦世家和寒门子弟相处得非常融洽,宋朝公认最优秀的几位宰相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便都是宰执之子继续为相的杰出代表。

  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带给了社会良好的活力,除了有志于官场的文士,所有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择业。尤其是大航海运动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无数人怀揣着梦想踏上了下西洋的海船,也有无数人被世界各地的科技成果所震惊,投入到科学的海洋。

  当然,这样活力十足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又缺乏固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就更需要构建完善的政府组织结构来提供公共管理服务。

  二、政府组织结构完善,行政权力关系理顺

  除了宰相,明朝的军制和地方政府设置也同样重要。

  明朝觉得宋朝的募兵制太费钱,采用了类似于隋唐府兵制的卫所制度,但卫所制也必须建立在军户制的基础上,明太祖的户籍制很快就消散了,卫所的征兵职能后来也被募兵制所取代,仅仅作为军队的一种组织结构。

  明军的指挥体系大体仿宋制,京师三大营相当于宋军三衙司,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直辖。地方上设约二十个都指挥使司,每司下辖数十个营卫或直属千户所,每卫下辖数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辖数个百户所,全国共有近四百个营卫。平时各卫所在都司带领下训练、屯田,遇战事由兵部下令集结,但军事上由五军都督府指挥。这样便将军权分割,避免了拥兵自重的局面出现。整个明朝历史上,并未出现过军官拥兵自立的情况,说明军队公有化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成功实践。

  顺便说一下,有一个驻京的卫所可谓名震天下——锦衣卫。这本是御前十七禁卫之一,和比较有名的羽林卫性质一样,但明太宗为其赋予了特务部队的职能,据说还参与到了一些政治斗争中,后来就越传越神,甚至成了明代特务政治的代名词。再加上武侠小说、国统区白色恐怖文学、武打片的不断渲染,很多现代人便将中统、军统、中情局、克格勃、军情n处的印象统统加到锦衣卫身上,简直成了恐怖深渊。其实锦衣卫也就是个普通的亲军卫,偶尔会执行一些秘密任务,但比起真正的特务部队中情局、克格勃乃至五军营、神机营里的侦察兵都还要差得远呢。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