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煮酒话太宗_黄如一【完结】(137)

  努尔哈赤时任辽东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建州左卫指挥使。辽东曾是鲜卑、契丹、女真等族的发源地,后纳入蒙古统治,杂居着许多小部族。明设辽东都司,军事化管理这些部族,将每个部族设为一个卫所,酋长世袭指挥使,泛称为女真诸部。建州卫后来建立的清朝有时自称是完颜女真的后代,有时又宣称不是,直到清高宗才诏定——是——他家祖上的事都是他一口说了算,其实中国历史上很多事都是他这样一口说了算的。现代的研究也是五花八门,是或不是的理由似乎都还说得过去。

  传说努尔哈赤最爱看《三国演义》,或许他应该更爱看西夏历史,因为建州卫的形势和西夏实在太像了:名义上都是中原王朝任命的地方官,但实际上又都领有世袭部落。尽管他们初期势力弱小,不敢公开反对朝廷,但民众基础非常支持领主独立,周边更有大量类似的部族等着去兼并,等一口一口吃胖了,就有和朝廷对抗的本钱了。现在努尔哈赤的任务就和李继迁(夏太祖、赵保吉)很类似:将私有部落建成一个独立王国,然后由他儿子将这个王国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国家。

  当时主持辽东军事的明将是李成梁。李成梁本来混得很差,四十岁还没上演范进中举,没什么仕途可期。但他有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副团长)职务,于是提枪上战场,奋战辽东二十二年,立功无数,能让皇帝告捷于太庙的大胜就有十次,号称明朝后二百年军功最盛的边帅,封宁远伯、世荫锦衣卫都指挥使。但李成梁也开始变得骄横无度,大有将辽东建成他李家藩镇的势头,于是遭到很多弹劾被免职。李成梁免职十年间,辽东各部叛乱频繁,朝廷八易辽帅而不能镇抚,最终还是只好请出七十五岁的李成梁。李成梁一回辽东,立马讨平几股大的反叛势力,重塑和谐辽东,自己也加官至太傅。

  仕途起落的李成梁肯定会思考这其中的个人得失,他毕竟是一名职业公务员而不是分封建国的领主,尽管不断地立功,官爵步步上涨,但朝廷一纸调令,什么势力、威望全都成浮云。中国的这套公务员体系号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换谁来都差不多,但现在辽东不就离不了他李成梁吗?只要辽东需要他一天,他就能在辽东做一天土皇帝。那么,他就要让他一直需要下去。从此,辽东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其实各部落并不是被李成梁镇压住了,而是和他暗通款曲。李成梁默许诸部发展,甚至劫掠汉民,诸部则时不时让他打一下立军功。在朝廷看来,李成梁不断地立军功,维持着辽东的和谐,没他真不行。但实际上,这些部族正是在李成梁的抚育下茁壮成长。

  职业公务员体系的一个弊端在此显现:养寇自重。

  因为寇的存在,国家才需要这些兵,如果几下把寇全打趴下了,兵也就鸟尽弓藏了。寇时不时闹点事,国家始终需要他才能按得住,就离不开他这个人了。这当然是拿国家资源甚至国土安全换个人仕途,是职业公务员体系的一大弊端。如果把辽东分封给李成梁,他就会认真剿灭私有领土上的反对势力而不会拿私财去养寇,这也就是某些人支持分封、反对中央集权的一大理由。

  努尔哈赤无疑是李成梁养寇战略最大的受益者。《清史稿》称努尔哈赤也被李成梁抓过,但因为长得英俊,被李夫人偷偷放了,然后就崛起了。但更多研究认为他早已归附李成梁,正是他带着李成梁打残了女真诸部,所以在女真内斗中脱颖而出,一统诸部。从这个角度讲,其实唐朝那两位比西夏那两位更像清太祖、清太宗。

  万历中期,努尔哈赤大致统一女真诸部,将治下的人口分为黄白红蓝四个旗(Güsa,音译固山),其实就是四个部落。后来又细分为正(整)黄、镶(厢)黄、正红、镶红、镶蓝、正蓝、正白、镶白八个部落,称八旗。每旗的领主称Güsa i ejen,音译固山额真,意译都统。努尔哈赤亲任正黄、镶黄固山额真,其余各固山分封给诸子侄。其中,第八子皇太极获封正白固山额真。

  经过李成梁数十年经营,东北蒙古、女真各部斗争激烈,又逢严重的小冰河期,可谓民不聊生,相对强势的努尔哈赤趁机大肆兼并,实力越来越强。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成梁卒,这下再也没人管得了努尔哈赤。第二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覆育列国英明可汗,年号天命,由于当时他自称是宋代女真族的后裔,所以国号金,史称后金。

  可汗是后金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但各旗是旗主的私有财产,所以各旗旗主的联席会议即为固山额真大会(亦译议政王大会)才是后金的最高权力机关,相当于契丹夷离堇、女真勃极烈、蒙古忽里勒台、美利坚参议院。当然,汗国的日常行政事务也要有人主持,努尔哈赤设和硕贝勒制。后金将领主称贝勒(beile),但要加上和硕头衔即为和硕贝勒(hoxoi beile),才有资格参与最高国政,这确实有点像女真勃极烈议会的翻版。首批和硕贝勒被称为四大贝勒:大贝勒为次子,正红、镶红固山额真代善;二贝勒为侄子,镶蓝固山额真阿敏;三贝勒为五子,正蓝固山额真莽古尔泰;四贝勒则为皇太极。另有多尔衮等四小贝勒就没有加和硕头衔。

  表面上看,皇太极排位不高,但四大贝勒其实是平等的,关键另外几位包括努尔哈赤本人都没啥文化,皇太极就不同了。清太宗堪称清十二帝文化最高的一位,不知是领导分工还是个人兴趣,当他的粗人老爹带着子侄们畅快地打猎喝酒时,他却一个人在屋里攻读,现代流传的很多古代典籍满文译本均出自皇太极之手。尽管有些是带着汉官们共同完成的,但他都用功研读过无疑。这种文化素养某些汉语四级都没过就写了十万首“诗”,把我们中国历史改得乱七八糟的人就不要拿来比了,入关前的那些就更没法比。在建州女真早期内斗中,皇太极牛刀小试,联合众兄弟斗倒了大哥褚英。而在发展策略上,游牧部族自古只认一个理:谁武力强就可以兼并别的部落,不强就等着被兼并。皇太极精研历史,创造性地提出不能一味以武力兼并,而要以共同利益驱使各部合力对抗朝廷,在顶住朝廷压力的前提下,合理兼并其他部落。这种合纵连横是非常复杂的,汉族能操作好的人也寥寥无几,硬要逼着努尔哈赤这一干粗人搞这套,说实话有点赶鸭子上架,最初还能耐着性子听一下,后来就耐不住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