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之魂.星辰谱(全四部)_翟明战【完结】(435)

  周总理说:“你们说,现在的试验己经经过了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四大关,但是要记住:还有一个试验关!你们要记住,千万不要认为已经是百分之百地有把握了,就不在乎了。哪一个环节不加以注意,试验都要出问题!”接着他又精辟地指出,“科学试验与革命工作一样,既要大胆积极,又要有步骤地、稳妥地进行。当然,首先是要有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但在具体工作上要做好。”周总理恳切地说:“现在要求你们要做好各种预想,要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各种可能。”

  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的汇报,还未进行完,周总理要求第二天上午继续汇报。

  次日汇报开始前,有同志问周总理:“总理,您昨晚休息好了吗?”

  总理在沙发上轻松地挪挪身体,风趣地回答:“噢,听了你们的汇报,我兴奋得一夜未睡!”

  彭士禄他们向周总理请示,希望能在毛主席为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作出批示的7月18日那一天,启动反应堆提升功率。

  周总理听后,作了认真考虑,他指示道:“现在可以预定在7月18日提升功率,但不要赶任务,一定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要以搞好为准,准备不好就不一定在7月18日启动反应堆提升功率。”

  周总理知道彭士禄是个心直、性急、有冲劲的人,便对专项任务办公室主任陈佑铭说:“他们3个年轻人有敢想敢干的冲劲是好的,但容易考虑不周。陈佑铭同志你这个办公室主任应该帮他们把把关,不要跟他们年轻人一样去冲。我们年纪大一些的总还是有点经验吧!你要好好听取他们的意见,研究设想方案。开始联动,要注意测试数据的收集,尽量做得慢一些,细一些。”随后,周总理又补充道:“要扎扎实实地搞试验,在陆上试验成功了再下水,在今后还要使设备长期可靠地运行,运行中一定还会遇到问题,那就再研究改进嘛!”

  这次中央专委会议批准了反应堆提升功率这一关键行动计划。会议结束时,周总理又再一次叮嘱:“要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

  会议决定,彭士禄他们立即返回试验基地。周总理决定用自己乘坐的专机把有关人员送回基地。

  周总理说:“我问了天气预报,11点以后天气不好,我们这个会要提前结束,10点半送你们上飞机。”

  接着,周总理亲切地征求意见:“从这儿(会场)直接送你们到机场,不回家了,行不行?”

  “行!”

  周总理笑了:“对!我们过去革命哪有什么家!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会议结束前,周总理紧紧地握住彭士禄的手,深情地说:“小彭,记住,你是海丰人,永远不要改名换姓!”彭士禄把这句话深藏在心底。周总理要他记住海丰,那是第一个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地方;周总理要他记住自己是海丰人,就是要他继承和发扬海丰人民无私无畏的英勇革命的斗争精神;周总理要他永远不要改名换姓,那是因为在血雨腥风的时代里为了免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害,他不知姓过多少个姓,换过多少次名,最后还是党给他恢复了原姓,取了属于他的名字。

  7月17日,反应堆开始升温升压。周总理通过电话,随时了解着情况。周总理电话指示:“要加强现场检查,越是试验阶段,越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地做细致工作,这样,才能符合要求,取得全部数据。”

  1970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潜艇用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首次达到设计满功率。陆上模式堆的一次试验成功,为第一艘核潜艇的按时下水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4年多来,2000多个工厂、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将士齐心协力的成果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接着,彭士禄奉命赶赴造船厂,开始了第一艘核潜艇调试的任务。

  1971年7月1日,第一艘核潜艇首次实现了艇上核能发电。

  1971年8月,迎着盛夏灿烂夺目的朝阳,新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开始了她的处女航!

  此时此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却毫无喜庆之意,压在他心头的是核潜艇还有许多技术上的细节需要改进,仅仅能航行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有实战攻击的能力,要能承受导弹的发射;人民海军正等着核潜艇加人现役,祖国的海疆、世界的和平需要核潜艇保卫;新一代核潜艇等待投人建造;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有待汲取它的经验,彭士禄怎能有丝毫的懈怠?党和人民的重托,周总理、叶帅、聂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是那么沉甸甸地压在他那并不宽厚的肩膀上。

  是啊,这6年来,谁能知道在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作为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的彭士禄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耗费了多少心血?承担了怎样的风险和责任?拍了多少次板?有人说,彭士禄天不怕、地不怕、胆子撑破天。是的,为了事业,他胆大包天,他从小就默默地承受着与他的年龄、与他瘦弱的身体不相称的重任和磨难。总是这样超负荷地运转,就是机器也报废了,何况一个血肉之躯,一个常人?他为什么不声不响,从不诉苦呢?难道他没有苦闷、思虑和怀疑吗?他爱喝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莫非他在拍板的时候也有几分怯懦和犹豫?他是否也在寻找一种力量和支持呢?武松如果不是多喝了几碗酒,醉闯景阳岗,也未必能赤手空拳打死那只猛虎。苏联撤走了专家,中国一无技术设备,二无片纸资料,三无前人经验可循,士禄怎么就敢在这白手起家的条件下屡屡拍板呢?那不可能是十拿九稳的拍板,他说有七分把握就拍板,那剩下的三分胆量又从哪里来呢?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