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之魂.星辰谱(全四部)_翟明战【完结】(473)

  1937年夏天,赵施格转到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从伊万诺沃第一国际儿童院一起转来的大约有20个中国孩子。赵施格在这里认识了中国学生陈祖涛、毛岸英、蔡博等。他也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这当然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见。对赵施格来说,周恩来是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识母亲夏之栩,并能够把他和哥哥的情况转告给母亲。一个还没有出生就没有了父亲,不到3岁就离开了母亲的孩子,在异国他乡要见到和妈妈一块工作的熟人,该是多么激动!当他知道周恩来、邓颖超和自己的父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后,就提出要周恩来伯伯给他起个中国名字。周恩来想了一下说:“你就叫施格吧!你父亲的笔名叫施英,你要继承施英的风格!”

  1940年秋天,赵施格和第二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都又回到了第一国际儿童院。这时的第一国际儿童院,已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多国家、多民族的集体。生活在儿童院,实际上和周围社会是隔绝的。在学校附近他们没有朋友,既不去学校附近同学家串门,也不请人家来做客。有时他们也接触一些社会,但向他们介绍的都是好的方面。伊万诺沃的纺织女工,作为儿童院的扶助者对孩子们很热情,根据她们的倡议,她们募捐了一大笔资金,支援建设国际儿童院。为了感谢她们,孩子们有时去支援单位做客,有时也去州属市致问候辞,汇报孩子们生活学习情况。赵施格和刘允斌一起去参加过这种活动。开会时,允斌讲中文,施格当翻译,效果很不错。生活本来是美好的,可是不久爆发了战争。

  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第一个不幸是,去度暑假的同学不知音讯,其中就包括朱敏。赵令超感染上流感后,缺医少药,最后死于脑膜炎。赵施格也患了感冒,病了很久。战争爆发后,医护人员全部上了前线,医药奇缺,有病无处治,也无药吃。一切都变得艰难起来,儿童院也准备撤退,学习停止了。

  总算不幸中的万幸,赵施格还留在儿童院。市内忙于疏散,本打算把企业工厂都撤走,纺织厂竭力反对,伊万诺沃是世界上的纺织名城,纺织工人的意见是举足轻重的。军队一批批开了过来,敌人越来越向莫斯科逼近。伊万诺沃成立了民兵组织,不少民兵开赴莫斯科前线。到处人力不足,儿童院的孩子们也组织起来,和市民一样担负着保卫城市的任务。挖战壕、挖防坦克壕、构筑防坦克崖壁、扩建机场等。形势急转,很多同学都准备去参加民兵组织,年龄大的同学都填了注册登记表,小一点的参加预备训练。大的女同学,都到医院当护理员。在“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度过了一个寒冷而饥饿的冬天。战争,使儿童院的不少孩子上了前线,进人了成年人的劳动大军。孩子们一下子十分懂事地踏人了社会,似乎一下子成了大人了。

  战争,毕竟是残酷而痛苦的!儿童院一个德国籍的同学名叫古尔特上了前线,他比赵施格大得多,是一位小同学们都喜欢的大哥哥。他喜欢拳击,像黄健一样强壮。战争开始后他就参加了苏联游击队,在莫斯科郊区打游击。在执行一项战斗任务中英勇牺牲了。在请功报告的名单上,本来第一个就列的是他的名字。但上级把他的名字又划掉了,而换上了卓娅?柯斯莫金扬斯卡娅(丹娘)。古尔特完成了六项战斗任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卓娅被派去执行第一项任务时,就被敌人捉住了。她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也英勇地牺牲了。要表彰勇敢精神,两个人都是英雄。要论具体贡献,古尔特比卓娅还大。卓娅是苏联人,古尔特是德国人,德国人当苏联英雄不合适,因此,选上了卓娅,而卓娅成了全世界闻名的苏联英雄。在儿童院中国孩子的心中,没有什么好说的,古尔特真不走运!

  赵施格中学毕业了,他很幸运,莫斯科钢铁学院看了他的毕业成绩后,免予统考就录取为该院的大学生,同时免考录取的还有刘允斌和张芝明。蔡博比他们早人这所学院,也给他们帮了一点忙。进了钢铁学院,开始了独立生活,体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要学会适应配给制条件下的生活。配给制只能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而施格等不着任何人或单位的物质帮助。而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不要在学习上掉队。如果一门课学不好,就将失去助学金。他没有家,无处可去。进工厂当个杂工还是可以的,但他不愿去,只有刻苦学习这条路。为了维持大学的生活,大学生们要各自想法摆脱困境。赵施格利用秋季运输忙的机会,夜间在莫斯科的码头上帮助卸蔬菜。蔡博、张芝明、刘允斌也都参加了这项工作。他们干了3个月的夜班,白天还要上课,大家都很累。系里领导虽然几次想禁止类似活动,但单靠助学金这些学生是不能度日的。学习是这样的劳累,生活又是这样的艰苦,但施格心中总有一个不灭的追求:好好学习,继承父亲的风格,毕业后回去报效祖国!

  赵施格满怀激情毕业后回国时,并没有人“敲锣打鼓”,他和陈祖涛两个人在陈祖涛的父亲陈昌浩伴送下回到了陌生的祖国。到北京时,更没有一个人去机场接他们。这当然不能责怪别人,他们原本该坐火车回国,只因为归心太切改乘了飞机。

  回来了,寄居异国他乡20年的游子回来了!在那一天,也就是离开祖国20年后再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天,施格踏着北京的土地,见到了久别的母亲……施格急切地熟悉着一切,风土人情、待人接物、山川江河、四季气候……他怀着崇高的想法,把在苏联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奉献给自己的民族。奉献,无私的奉献!他只知道付出,但从不考虑这一切价值多少。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